上海新闻

走进童心走出"重围"---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座 谈会侧记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318

  孩子是我们的最爱。面对现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存在的种种问题,老师很急,家长很急,全社会都很急,大家都渴盼着一下子找到妙药良方。然而,我们是否认真考虑过,孩子到底需要怎样的思想道德教育,什么样的方式才能令孩子愉快地接受这种教育,现在出现的种种问题“根子”在何处,成人的举动又会对孩子的精神世界造成怎样的影响……昨天下午,本报和市科技教育党委、市教委联合举办大型座谈会,近十位专家热烈发言,试图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探讨用一种理性的方式来对待我们的最爱。
  牢牢抓住民族精神这个“根本”
  于海(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什么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把“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列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首要任务,是非常正确和有远见的。民族精神为什么重要?因为它的内涵丰富,包括了三个层面: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和公民人格。民族精神的实质是“族群归属”,而归属于最大的族群,就是国家认同;归属于久远的族群传统,就是文化认同;当这种归属内化于个体的知、情、意中,则成为公民人格。丧失认同意识的国家,必然在全球化竞争中处于劣势;缺少民族文化认同的国家,必然创造力贫乏;公民不具备健全人格的国家,必然丧失长远发展的动力。所以,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我们必须牢牢抓住民族精神这个“根本”。
  杨雄(上海社科院青少所所长):在一般的道德规范教育之外,现在的孩子特别需要“立人”、“成人”的生命教育。在激烈的竞争面前,要让他们熟悉与他人相处的法则,学会接纳他人,欣赏他人,与他人、与世界共融共在。在相互关爱中生命才有意义,生命才能真正获得提升。我们要把学生看成一个完整个体加以“全人格”的教育,就是对其进行全方位的人格潜能开发和全面素质培养,它不仅包括智力因素,还包括诸如情感、意志、动机、理想等在内的非智力因素。
  教师人格力量是教育“活的源泉”
  于漪(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有位教育家说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师人格的作用”。青年教师不仅是教育的“现在”,也是教育的“未来”,如今在上海的学校,青年教师已占40%―50%,有的已达到60%―70%,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得好,德育工作就会生机盎然。
  要教育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教师首先要自我教育,完善人格。青年教师心里要装国运、装教育、装学生、装责任、装追求。要装载这些,须做到四个“学会”:一是学会热爱。青年教师要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情真、情浓、情深,就会有不懈的内驱动力;二是学会敬业。教师身上挑着千钧重担,一头挑的是学生的现在,一头挑的是祖国的未来,这就是教师工作的整个世界;三是学会正确的价值判断。未成年人识别能力不强,教师具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学生就深受其益;四是学会教育教学的真本领。现在学生思维活跃,见识广,教师具有真才实学,教的课,说的话,学生才能入耳入心。
  魏建国(虹口区北郊学校副校长):理想的学校德育,应该是在真实情景中的“生活化”德育。在真实情景中,教师其实也与学生一同感受时代的迅速变迁所引发的价值冲突。教师不必试图扮演“道德圣人”,而应该努力与学生一起学习和选择。教师在德育工作中,应建立以学生为本的师生关系,只有学生的权利得到更大尊重,他们才能成为自我教育的主体。同时,教师也应教会学生为自己的过错负责。教育手段中,惩戒是不可少的。如何惩戒?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应该有所突破。
  让社会中的“美好”浸润孩子成长历程
  黄向阳(华东师大教育学系副教授):思想品德不同于知识技能,它主要不是直接教来的,而是间接地感染来的。促进未成年人道德成长和思想进步最可靠的外部力量,是成年人言行举止的道德表率作用,以及富有道德感染力的社会氛围。
  教育家诺尔特的一段话发人深省:“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里,他将学会谴责;如果孩子生活在敌意里,他将学会暴力;如果孩子生活在嘲讽里,他将学会害羞;如果孩子生活在羞耻里,他将学到罪恶感。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里,他将学会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赞美中,他将学会欣赏;如果孩子生活在公平里,他将学会处事公正;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谊中,他将学会爱这个世界……”
  杨雄:科技的发达、物质的丰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同时又走入了一个怪圈―――即精神失衡和生命意义的缺失。这种缺失常常使人们陷入精神迷惘,同时也在未成年人身上折射出来。有调查显示,40%的少年儿童的理想是做“富翁”,这与成人世界中的价值导向、暗示,以及急功近利和浮躁心态有关。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儿童,一方面看到了竞争的无情,受到功利主义和快餐文化的影响,越来越成为“无根之人”;另一方面,由于缺少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欣赏,面对挫折,往往缺少耐挫性和容忍度。所以,建设好学校、家庭、社会的道德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是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根本。
  找到道德教育独特的“金钥匙”
  张蔚芹(青浦区华锐小学校长):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不可能是“一刀切”,必须兼顾到孩子的年龄特点。我们学校在把握德育教育时,做到不同年龄段重点突出,具体明确。比如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中,引导低年级学生要爱自己、爱父母,中年级学生要爱班级、爱学校,高年级学生确立起爱家乡、爱祖国意识,以合理、有序、由浅入深的安排来避免重复,使前后教育相互联系,不断深化。
  张人利(静安区教育学院院长):思想道德教育应该有它独特的教育方法,它不是传授一个知识点,而是要让孩子有一种正确的感悟和体验,并最终内化为孩子自觉的行为表现。所以,德育课的课程进度不一定是班班统一,教材选择不一定是班班一样,而是发挥教师主动性,自找素材,用创设情景、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让孩子在情感、心灵的充盈中获得道德精神的体验。
  王志刚(曹杨二中校长):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不是即时的,不是单纯通过课堂就可以传授的,它需要让孩子更多地走进社会,从社会的实际经验中去感悟。我们曹杨二中始终坚持一项传统,每年组织学生到南京生存训练,在一个陌生的城市,只带有限的钱,看哪位同学生存能力更强。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能更好地感受到互相帮助的快乐,学会彼此沟通、宽容、谦让,也直面社会上不良道德现象的丑恶,他们用自己的眼睛、用自己的体验,完成着自身道德的洗礼。这也是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