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起点高,跨越更高---著名电影人谈上海国际电影节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244

  初夏的申城,迎来了全球影坛的盛事:第七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明日将铺上红地毯,迎接来自世界五大洲的中外嘉宾。走过12年锦绣历程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将跃上一个更高的中外电影交流的平台。值此盛典到来之际,一些著名电影人纷纷通过本报表达心愿:
  丁荫楠(著名导演、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上海国际电影节是中外影片交流的窗口,国内电影人应抱着学习的态度对待此次来参赛、参展的海外影片。作为评委会主席,无论参赛影片是国产片也好,海外片也好,均将一视同仁。所有的影片在竞赛面前是平等的;评委会将以公平的眼光,判断哪部影片的“实力”最强。
  实力,首先是哲学理念,即影片是否表达了一种先进的思想、一种崇高的品位。一部优秀影片,不但要有娱乐性,还要寓教于乐,能够陶冶人们的心灵;其次是它能不能和观众进行很好的交流。一部好片子,应该是观众喜欢的片子,而不应是生产者自鸣得意,观者却如坠云雾。当然,技术品质也很重要,包括导演构思、演员表演、画面音效的精美程度。
  吴思远(第三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委、香港电影工作者总会会长):要举办一个在全球有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国际电影节,需要经过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上海国际电影节还是一个年轻的电影节,但因其历届参赛、参展片的数量、种类和质量都具有较高水准,目前在国际上已有了一定影响力。
  一个成功的电影节应有自身的价值取向,戛纳、柏林和威尼斯全球三大电影节都有各自不同的特色。作为一个还在成长中的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也应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价值取向,例如可以突出人文性和艺术性。提一个建议,开闭幕式能否安排几档高水平的艺术表演,让海外来宾看到更多,让电影节也有点娱乐性。
  滕文骥(著名导演、开罗国际电影节评委):上海国际电影节是全球最年轻的A级电影节,但后来能够居上。因此,上海国际电影节不仅要在形式上有别于其他国际电影节,更要凸显自己的特点,内容不能太杂、太综合,只有更具专业性,才能得到世界的认同。
  电影节应从选片、评委到嘉宾,都做到有全球视野、专业意识,走出国门、面向世界。要把邀请知名的世界级影星、导演和影评人,作为电影节的形象标志。衡量和评判一个电影节的威望,其实就是一个标准:国际性强不强。
  谢飞(著名导演、电影教授、曾荣获柏林等著名国际电影节导演大奖):
  如今,电影节的功能已经有了变化。上世纪,电影节主要是艺术片、民族电影的集会。这些电影往往进不了主流的商业市场,而在电影节期间走进影厅的观众往往不是商业片的拥护者。成龙以前从来不去电影节,因为他们对自己的片子在市场盈利有足够的把握。而现在,随着DVD的普及,格局有了变化。影迷不用通过电影节就可看到大量非商业影片。这样一来,各大电影节都在“转型”。像戛纳、柏林等世界著名电影节,开始注重在来自世界各地的影片生产者与放映方之间架设桥梁;各国的好片子,也会为了追求商业价值而去参赛或参展。还有一些电影节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如韩国的釜山电影节,着重于对亚洲青年电影天才的挖掘和支持,这些年已在业内享有盛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