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老来忆旧念乡愁 著名诗人余光中作客沪上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294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5月24日,台湾著名诗人、评论家、翻译家余光中携夫人作客《文汇报》,并欣然提笔写下以上诗句。手拿刊载他长文的《文汇报》,鹤发童颜的余光中看得尤其仔细,随后,他接受了文汇报记者的专访。
  
好的诗应该是深入浅出的
  
  “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记者对余光中先生的专访自然而然就从这浓得化不开的“乡愁”开始。回忆起上世纪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的情景,余光中低首沉思,他说:“当时,随着日子的流失,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祖国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写出了《乡愁》。”
  
  余光中说:“我写诗通常不是很难懂,按照中国传统的观念,好的诗应该是深入浅出的,即使你有很高深的思想,文字也该是透明的。”对于现在的新诗,余光中有着自己的看法:“新诗写得任性,句子不是太长,就是随意分行,太写自我,与读者、整个民族没有共通之处。这也许是它没落的一个主要原因。”
  
  
乡情怯怯,只怕是找得回蒲扇再找不回萤火
  
  “不知道是不是老了,近来常常会想点从前的事,从前的朋友。”说起此次上海之行,余光中话中是带点怅茫的。1994年第一次来到上海,余光中见到了柯灵也见到了辛笛。
  
  然而,这次回来,他们都走了。5月24日,余光中在排满的行程中硬是挤出时间来,携夫人看望了柯灵的太太。故人相见,心中万般感慨,乡情怯怯,只怕是找得回蒲扇再找不回萤火。
  
  当你的女友已改名玛丽,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
  
  现代人正在把一些传统阅读品束之高阁,包括诗在内的古典文学、骈文面临着极大的危机。无论是台湾还是内地,都流行中文夹杂洋文的表达,余光中将这种情况称作“洋炖”,是全球化这锅粥里的一个零件儿。他说他一生写诗的滋养来自于《诗经》。但是到了今天,情况不同了,就像余光中的一个比喻:“当你的女友已改名玛丽,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
  
  一只脚跨在学院之外
  
  虽然在大学里呆了这么多年,余光中却对记者一再声称,自己是一只脚跨在学院之外。他说他是三分之一的学者,三分之二的作家。
  
  由于不经常阅读小说,对内地这边比较活跃的作家,余光中看得不多。好在这次“同济大学的作家周讲演”活动提供了一个机会,让海对面的这位老人能与苏童、莫言、马原相识。余光中说,听这些小说家的演讲,经常被他们的诚挚打动。小说家的讲话往往是从他们的经验出发,比如苏童说到和女儿在南京,经常走过一个又脏又乱的地方,苏童每一次都抱怨说,人怎么能住这样的地方呢?而他的女儿则说,你不让他们住这里又能让他们到哪里去呢?苏童一下子觉得很惭愧,一个小孩子往往能一句话说出事情的真相。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