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从酥油灯到太阳能 “安康工程”带领藏族人民奔小康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237

上海对口支援西藏日喀则援建项目---拉孜县蔬菜大棚基地
  “安康工程”
  顾名思义是安居乐业奔小康,是指在农牧区以行政村为单位的通过援藏资金注入,依靠当地干部帮助组织实施的,以小规模扶贫开发、小额信贷、村级集体积累、以及村容村貌建设和村级党组织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援助项目。
  自来水、电话、太阳能发电机,还有两层楼的藏式民居,这就是拉孜县那西村村民次旺的家。就在4年前,次旺一家9口人还挤在一间不大的平房中,旁边就是牛羊舍,到了晚上就只有靠一盏昏暗的酥油灯照明。
  自从2002年“安康工程”实施后,次旺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没有安康工程就没有我们村的今天,在2002年以前我们村人均收入1000元左右,2年的时间我们村人均收入就达到了1500元。我们家里也从以前的人均收入700多元上升到了2000元左右。”一谈到村子这几年的变化,50岁的次旺脸上挂满了笑容。在次旺看来,“安康工程”最重要的是给他带来了发展所需的资金,上海援藏干部利用援藏资金给他发放了1000多元的小额贷款。有了资金,次旺先后购买了20多只小鸡,2头羊,每年光从畜牧养殖上就可以收入近千元。在尝到了贷款养殖带来的甜头后,次旺今年又贷了500元打算扩大再生产。
  除了资金上的投入,“安康工程”通过改变藏族同胞们的传统思想,积极推进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使那西村的经济从“输血型”逐渐转变为“造血型”。“以前我们这里的农牧民主要是种粮食作物,实施安康工程后,县里派技术员下到村里来讲课,让村民明白通过种植经济作物可以提高收入。现在许多村民开始主动学习农作物种植知识,也开始尝试种植油菜籽等经济作物,许多人已经有所收获。由于县里投资20多万元购置了手扶拖拉机、小四轮拖拉机等分配给农户使用,这样就不需要太多的劳动力,许多青年也开始到拉萨、日喀则等地打工,这也从某种程度上增加了收入。”查务乡副乡长格旺告诉记者。
  在这方面,那西村村民益西一家是最直接的受益者。“过去我们全家只从事农作物生产,其他副业生产想都没有想过,这次我们村实施‘安康工程’项目,我家使用了一台榨油机,平均月收入不少于500元至600元。现在我又开了2家榨油厂,搞副业生产也同样可以致富,我们的生活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安康工程”项目不仅大力推进了物质文明的建设,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投入也加大了力度。为了改善基层组织建设活动场所及村民集会活动点的条件,援藏干部们投资6万多元改扩建了村委会,现已建有党员学习活动室、电视室、村医务室、村招待所等,并配备了电视机等设备,极大地改善了各项基础设施。同时,他们在那西村原已制定的村规民约、文明公约以及公民道德规范等基础上,又分别设立了法律意识、文明意识、科技意识、致富意识和团结意识五个小项进行评比,大力倡导村民争创“五好家庭”。通过开展此项活动,去年共评出10户“五好家庭”,每户家庭可得到500元的现金奖励,这更加带动了村民“学先进、赶先进”的热潮。
  在我们采访结束离开之际,热情的那西村民跳起了藏族传统舞蹈“堆谐”。看着我们的车子要离开村委会,村民纷纷从怀里拿出哈达献给我们,而拉孜县委书记沈培新更是被藏族群众团团围住,脖子上的哈达堆得使他像个圣诞老人。车子缓缓离去,还有许多村民追在车后,高声喊着:“上海奔布拉(藏语:干部)亚古都(藏语: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