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吊升吊降,箱起箱落,车来车往,忙碌的上海港外高桥集装箱码头几乎看不到人。5月23日从上海国际港务集团传来好消息,外高桥一期码头率先实现港口全数字化,其应用的“上海港集装箱智能化管理成套创新技术”不仅荣膺上月颁发的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还在第95届巴黎国际发明展上摘取金奖。
从人拉肩扛,到皮带水平输送,再到吊车垂直起降和集装箱作业的机械化和电气化,如今上海港所有的集装箱码头,正在全面推进“数字化”―――将计算机管理融合在港口生产中,实现全港自动调度控制,改变传统作业模式。据介绍,外高桥一期在应用“集装箱智能化管理成套创新技术”前,码头平均每米岸线年通过集装箱量是1342个标准箱,如今高达2311标准箱,提高了整整七成。
笔者23日在外高桥码头看到,码头上“人迹罕至”,而中央控制室内也只有8位工作人员。这8个人监控的范围可不小―――1.63平方公里的陆域面积,1250米长的岸线,4艘6000标箱的大型集装箱船,14台重轻型桥吊,48台堆场轮胎吊,以及72辆集装箱运输卡车。依靠先进的计算机码头营运系统,借助手头的“四样工具”―――电脑显示屏、图像监视屏、电话机、对讲机,上海港实现了港口操作的高效率。中控室负责人指着入港道口介绍说,任何一辆集装箱卡车,只要在这个智能化集卡无人道口停留30秒,16个自动探头就会将车子和箱子的信息全部获取,并打印出一张小票,写有该车司机所需提放的集装箱箱号及所在位置;与此同时,控制指令发至相关箱区,吊车迅速移动到位,以最快的速度做好装卸准备。
以下这组对比数据,有力证明了上海港的“数字效益”:在码头岸线长度不变、设备投入没有增加,而操作人员减少的情况下,集装箱码头每台桥吊的作业效率达到了每小时35个标准箱,差不多是四年前的2倍;外来集装箱卡车在港平均时间只有16分钟,几乎是四年前的一半。今年4月,上海港实现集装箱吞吐量120万标准箱,再创历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