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换上便装,坐进课堂,当一名心理培训班的学员,这种业余生活,正越来越受到本市众多法官、检察官和公安干警的青睐。在前不久举行结业面试的本市第二期心理咨询师培训班上,就有15名学员来自本市司法系统。
市检察院政治部副主任刘晓明就是其中一位。而和她同班的,还有她在检察院的另外9名同事,他们都是自费来学习的,而且每周都有两个晚上和至少一个双休日要上课,吃饭就用矿泉水加方便面对付。
学得这么辛苦,不是为了改行去做心理咨询师,而是为了把司法工作做得更好。刘晓明以前就常配合监狱做一些犯人的转化工作,她发现很多犯人之所以不能正确处理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都因为在心理上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只有打开了他们的心结,才能纠正他们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光靠法律和政策不足以完全解决他们的问题,他们还需要心理按摩。”在刘晓明提议下,大家集体报名参加了这个心理学培训班,据介绍,目前在市检察系统内部的业务培训也开始尝试引入部分心理学课程。
上海市监狱管理局将关注犯人的心理健康作为今年的工作重点之一。与此相配合,该局除录用了6名上师大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之外,还与一家培训机构合作开办了助理心理咨询师培训班,从各个监所中抽调了50多名干警参加学习,结业后在监狱担任心理咨询师。局党委书记和政治部主任,都是这个培训班的学员。此外,不少监狱还与上海高校的心理学系结对,定期研究犯人的心理状况,对症下药。
据市法官培训中心一位负责人介绍,该中心目前已在部分初任法官和民事审判长培训中开设了婚姻家庭心理学的讲座,因为调研显示,许多民事案件中的矛盾激化,都与当事人的心理问题有密切关系。
而不少采访对象也向记者表示,面对司法工作中碰到的种种压力,司法人员在努力为执法对象打开心结的同时,自己也很需要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减压,避免由于心理因素而影响工作。然而,目前我国在司法人员心理学领域还没有开展专门的研究。市法官培训中心的负责人就透露,其实他们很想再开设一门法官心理学的课程,但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授课人选,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