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区青少年迎来更多知心人
上海6.3万名16至25岁间的社区青少年,将迎来更多的知心人―――本市现有149名青少年社工,今夏有望扩大到400人左右!连同千余人组成的社区青少年工作志愿者队伍,将共同为“失学、失业、失管”的社区青少年提供帮助和服务。
徘徊在错与非错、罪与非罪的边缘,每名社区青少年的背后,都有一段痛的回忆;每位青少年社工的心中,珍藏着无数爱的故事。
顺水推舟敞心扉
白天睡觉夜里上网,小森经常“昼伏夜出”。只是,他想不到闸北区青少年事务社工秦天栋也和他一样“迷”上了网络。QQ聊天、论坛交流、组队玩游戏,秦天栋非但陪着玩,还救过他好几次“命”。最初对社工不理不睬的小森,渐渐感觉到了社工的一片苦心。两个月后,两个人终于成了好朋友。
网络交流是卢湾区青少年社工摸索总结出的一条有效经验,青少年大都热衷于上网。社工们的工作方法也顺水推舟进行创新:网络交往、短信交流、错时工作……和传统的家访、谈心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交流总动员”,慢慢打开了青少年的心扉。社工们说得好:我们不仅要走进青少年的生活,更要走进他们的内心。
工作要往实处做
大专肄业的小永拿到第一笔工资,马上拨通了漕河泾街道社工胡毅的电话。
“要不是胡阿姨,可能我现在还是个失学失业青年!”家庭的接连变故,曾经品学兼优的小永开始自暴自弃,并对生活失去信心。第一次见到社工,小永虽然神情满不在乎,但目光中掩饰不了退缩和孤独。胡毅决定从实际出发,先帮助他找到工作,从而重新定位自我。
“把青少年工作做到实处!”这是胡毅等社工的一致心声。走访时随身带上就业、培训等方面的信息资料;在社区中开展服务技能的业务培训;争取部分就业项目适当向社区青少年倾斜;与企业联系,为社区青少年提供面试机会和就业岗位……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社工开展半年工作以来,成功帮助社区青少年就业和再就业200多人。现已成为公司职员的小永,就是其中一例。
“我们首先是朋友”
在卢湾区社工站,社区少年小鹏亲热地称呼这里的社工们“哥哥”“姐姐”,因为“有什么不开心我都告诉他们,他们会帮我出主意想办法”。社工小沈认为,要关心、帮助社区青少年,首先要对他们抱有足够的尊重,“我们首先是朋友。青少年工作者过去比较习惯于扮演‘自上而下’的教导者,这样就让对方有一种被施予的感觉,会产生排斥心理。”
社工们的真情付出,换回社区青少年友谊的回报。卢湾区社工站3月举行联欢活动,100多名社区青少年让活动场所“爆满”,不少青少年还主动要求上台表演:唱歌、舞蹈、漫画展示……社工们又惊又喜:“对很多人而言,这是迈出了主动与我们交流的第一步。”本月底,社区还将举办青少年“三对三”篮球赛,目前已有8支队伍报名。带着朋友一起报名的小鹏说:“要和社工哥哥们比一比!”
短评:抓住三个重要环节
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学校、家庭、社会是三个最重要的环节。抓住这三个环节,也就抓住了问题的根本,有利于我们工作的开展。
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要把德育工作摆在首位,并贯穿于教育全过程。目前,不少学校仍然存在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突出应试教育,致使道德教育难以落实,这种状况亟须加以改变。要真正重视、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下决心把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真正减下来。
家庭是教育孩子的第一课堂,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一些家长对孩子要么求全责备,严厉苛刻;要么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家长要以自身良好的品德修养和高素质为孩子作出表率,要为孩子的成长创造健康向上、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
社区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社会教育社区化是当前的一个发展趋势。社区基层组织要把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任务,发挥人才荟萃的优势,整合各种资源,组织开展特色活动,使社区成为未成年人学习知识、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乐园。
我们要紧紧抓住三个重要环节,建立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形成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新格局、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