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告别黑臭的母亲河又一次装上“科技马达”整装待发了。5月11日从市科委获悉,2004年度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黄浦江、苏州河水环境治理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及集成示范”本月正式启动。它将为黄浦江、苏州河的“体质健康”,乃至世博会水安全先行探路。
据悉,该项目包括城区面源污染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污染水体生态修复及评价指标体系与技术规范研究,以及突发性水污染事故预警预报技术研究三项子课题,计划投资1000万至1500万元,所有工作将于2006年底完成。预计到2008年,苏州河水质将趋于稳定,到2015年基本恢复生态良性循环。
居民楼――雨水污水分开走
观察自家的下水管道,你就会发现:天上来水和生活污水竟然“同流合污”地排进了地下的污水处理通道。每逢暴雨,倾盆而下的雨水夹杂着污水根本来不及拐进地下通道,就“哗哗”流向了地表,然后通过苏州河沿岸的雨污泵站投入“母亲河”的怀抱。
显然,这种雨污合流的排水方式对母亲河是个巨大伤害。调查显示,目前黄浦江流域的面源污染主要来自散落的居民生活污水、地表径流和暴雨径流。为此,本市将率先在一城九镇建雨污分流示范工程,让雨水、污水分开走,保证生活污水100%流进污水处理厂。就连较脏的初期雨水也将先流进地下储存罐“静坐”三五天,待颗粒物沉淀后再进入城市水循环。
苏州河――期望“土著居民”回归
苏州河的水清了、亮了,我们的母亲河是否完全恢复了健康?生态学家的答案是:这还远远不够。
2002年底,苏州河河水除氨氮外,其它各项指标均达到�ダ嗨�(即景观水)标准,但这仅仅是一串化学指标,离真正意义的生态恢复尚存距离。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只有将来大批“土著居民”的重新现身才是苏州河康复的“指示剂”。
上世纪70年代末,三文鱼重返泰晤士河,英国人骄傲地向世人宣布:“母亲河”的百年治理成功。那么能指示苏州河生态恢复的究竟是松江鲈鱼还是河鲫鱼,将有待生物学家进一步探究。
黄浦江――突发污染从容应对
如果黄浦江溢油事件再次发生怎么办?放心,漂浮于江面的油分子一定跑不过环境专家为其准备的应急预案。
黄浦江既是本市80%的用水来源地,又是交通航运的黄金水道。每天,从这里过往的船只不计其数,运输物品也门类繁多,其中包括大量化学用品、甚至危险品。一旦这些船只发生意外,就将威胁全市1000余万市民的用水安全。
为提前应对类似的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环境专家将对目前黄浦江上的所有运输物品进行大普查,按照它们各自在水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建立数字模型,以此来辅助决策、准备预案。今后,即使是苯、乙烯这样的挥发性物质,恐怕也难逃预警系统的手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