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期课改今秋在沪推广 专家认为要领会课改精神
“要是每天都是‘五一’该多好。”在杨浦区上小学二年级的小静文5月9日对着前几天郊游时买回来的小兔喃喃自语,妈妈宋女士则在一旁催她抓紧时间把功课先预习一遍。“长假里玩得太疯,该收收心了,否则适应不了学校里的紧张节奏。”宋女士说,平日里孩子每天的功课一般要到晚上八九点才能完成,考试前常常要做到十一二点,她弄不明白:“怎么越课改孩子负担越重了?”
静安区教育学院院长张人利认为,不是“课改”本身有什么问题,学生减负关键还在校长和教师。上海的“二期课改”将从今年秋季在全市小学起始年级全面推广,它给了广大校长更多的自主权,这就要求校长们领会课改精神,学会选择。
适当调整课程和课时
首先是选择课程。张人利举例说,二期课改要求从一年级起开设英语课,从原来要求的语数两门课,增加到语数外三门课,学生负担必然增加。“在做加法的同时可以适当做些减法。”五年前,张人利根据最近发展区和最佳发展期理论,在他兼任校长的静教院附校大胆尝试一年级不设数学课,在这“一加一减”中学生的负担减轻了。他说,“二期课改”只规定了一至五年级必须开设的课程和总课时,并没有硬性规定某一年级必须开设哪些课,校长完全可以根据学校自身情况考虑适当调整课程和课时,“科学的安排也能减负。”
根据实际情况选教材
其次是选择教材。张人利说,“二期课改”倡导的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完全由学校自己设计,除此之外,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也需要设计,学校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来选择教材,并通过选择教材来体现自己的特色。以英语教材为例,就有市编、牛津、新世纪三种版本,基础较好的学校可以选择词汇量大、强调听说的牛津教材,而基础较差的学校可以选择词汇量相对较少、语法较为系统的市编教材。合理的选择才不会成为学生的重负。
此外,张人利认为教学方法也大有讲究。以一年级语文为例,“二期课改”强调读写分离,要求掌握1500个字,只要会读,不要求会写,但一些老师仍然沿用老办法,布置大量抄写、默写作业。这样一来,与课改前会读会写500个字的要求相比,负担当然是成倍增长。
应提倡精讲精选精练
上海市建平世纪中学校长马�T认为,知识的掌握、习惯的养成和能力的培养确实需要通过一定量的训练和不断的反复来实现,适度的作业和训练是教学的需要。但目前低水平重复,甚至无用重复的“水肿”现象层出不穷,主要是由于一些教师缺乏对学科的教学规律和教育对象的认知接受规律的研究,任意拔高或拓展所致。马�T认为应该大力提倡“精讲、精选、精练”。他说,“精讲”是教师摸准规律、熟谙教材、吃透学生等教学水平和能力的体现,“精选”是教师肯付出、善研究、讲效率、爱学生的高度责任感的体现。只有在教师“精讲”、“精选”的基础上,“精练”的目的才能达到,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才能真正得以减轻。
马�T说,“精讲”、“精选”对教师来说意味着更多的投入、更深的探究、更繁的筛选,说到底教师要想为学生做好“减法”必须以不断给自己加压为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