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5月4日,记者在“上海书城”五楼农业书专柜前发现,有不少是从郊区赶来的农民。他们有的倚橱而立,有的席地而坐,手里都捧着书,读得挺入神。
南汇区下沙镇农民张胜起对记者说:“要看农业方面的书,就数这儿全。说实话,平时我们郊区农民读书还真有点难,镇里农业书实在不多。”张胜起原本养殖肉鸽,但今年发生的禽流感令他损失很大,他打算转行往种植业方面发展。记者看到他的胳膊下已夹着好几本书,如《食用菌栽培技术手册》、《优质高档果蔬生产与营销》等。
张胜起的“难处”,带有一定普遍性。据新闻出版总署提供的最新数据:近5年来我国每年出版的图书品种一直在17-19万种,其中“三农”图书年均不到4000种,去年我国出版图书共19万种,其中专门服务农村的仅有4100种;与此同时,农村图书的发行网络也在逐步萎缩,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发行网点从3万多增加到十几万,而农村发行网点却减少了40%。
金山区的包轶洁对“读书难”也有自己的体会。她最近在电视上看到有关“种植特种番茄不用泥土用营养液”的信息。她很想试试,于是“五一”里专门来买书,但读着读着就开始皱眉头了。她说:“有些农业用书写得太不通俗,读起来费劲;道理讲不少,实际操作却不多。”
不少农民觉得农业用书卖得越来越贵。记者初略查阅之后感到,上个世纪90年代出版的农业用书,通常比较薄,每本几乎没有超过10元的。比如,被评上“1997年全国农村青年最喜爱的科普读物”的《豆芽生产新技术》,全书不到200页,售价仅3元,今年已是第15次印刷,发行量到33万册。但新近出版的农业用书,超过15元的不足为奇,有的甚至要卖到30元以上。不少农民表示,农业用书变得越来越厚,大部头读起来不方便,价钱也贵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