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在磨砺中成熟---写在亚太经社会第六十届会议闭幕之际
时隔半个多世纪,亚太经社会又回到“故乡”―――上海,举行第60届会议。
悠悠黄浦江,见证了这历史性的时刻―――
半个多世纪前的旧上海,社会动荡,经济萧条,百业凋敝;而今天的上海,向各国贵宾展露国际大都市的魅力和风采。
“这次会议是二十年来亚太经社会所开的最圆满辉煌的一次会议,具有里程碑意义。”亚太经社会执行秘书金学洙在大会落幕之际这样总结。
这次盛会,更让世界透过上海的发展,看到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坚实步伐,感受到了中国传递的强烈而清晰的和平发展的信号。
中国声音令人关注
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走上了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展望亚太远景,迅速发展中的中国无疑是个热点话题。扶贫、全球化、新出现的社会问题、联合国改革……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中国的声音令人关注。中国进一步向世界传递出一个强烈的信号:中国将以更为开放的姿态融入世界。
中国的“声音”,并不停留在口头上。本次会议通过的7项决议,2项是中国政府发起的。其中,上海宣言被与会者一致认为是这次会议主要的成果文件,也是规划未来亚太区域合作的纲领性文件。这份宣言回顾了亚太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的成果,表达亚太经社会成员加速落实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决心,并在扶贫、防治艾滋病、加强公共卫生等方面提出具体合作目标和主张。
对于“邻居”,中国表现出更多的善意。在会议中,中国政府承诺,一旦亚太地区国家发生重大自然灾害,中国政府将尽一切可能提供必要的技术援助,同时还将充分利用本国资源向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优惠提供利用空间技术进行减灾和灾害管理方面的培训。在有关最不发达国家的专题会议上,中国代表透露,近两年来,中国政府减免了32个非洲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100亿元人民币的债务,承诺减免亚洲7个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的部分债务。
中国的“声音”受到与会者的一致好评。亚太2020年远景规划高级别小组讨论会上,巴基斯坦前总统莱加里表示,尽管中国是这个区域最大的国家,但它与邻国相处的时候,从来是平等的,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中国从来没有行使过霸权,从来没有在这个区域或世界上寻求霸权。
菲律宾前总统拉莫斯在展望亚太前景的时候谈到,中国会成为区域大国,但他同时相信中国会遵循和平崛起的方针,这将有利于亚太所有国家。
上海是一扇窗口
从APEC峰会到上海合作组织的诞生,从首个在上海签署的《中美联合公报》到前天刚刚通过的亚太经社会成员国《上海宣言》……人们看到了一条清晰的轨迹:高朋满座的上海,正在中国外交政策中责无旁贷地扮演了一种“窗口”的角色―――让世界各国的人们在这里亲身体验中国“和平崛起”的发展理念。
上海的迅猛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崛起的一个经典案例。“你对上海印象如何?”在亚太经社会第60届年会上,无论是第一次来上海,还是屡次造访上海,与会嘉宾的回答如出一辙:令人惊讶!非常漂亮!太棒了!的确,站在会议现场―――国际会议中心的大玻璃窗前,目睹浦江两岸的繁华,人们的赞美是真诚的。
美丽的风景令人沉醉,而这座城市的一些软环境更让上海“得分”。外交部部长助理沈国放在评价“众多国际会议青睐上海”时说,“上海市政府现在越来越以一种‘务实、开放、透明’的形象出现在国际舞台,这给世界各国领导人和国际组织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目睹上海发展的同时,这个城市特有的“海纳百川”文化,又让各国贵宾从一个侧面领略到了中国人“和为贵”的理念。“不管大国小国,来到上海就是我们的贵宾。”前来参加会议的瑙鲁总统哈里斯因旅途劳顿,十分辛劳。上海专门安排了最好的医学专家为其提供健康咨询,接待人员在各个场合考虑到总统的饮食起居,特事特办,体贴而周到。哈里斯后来专门向中国领导人表达了由衷的谢意。
如今的上海,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各国企业共谋发展的一块“福地”。世界500强企业中,也已有半数落户这个城市,在这里的洋打工者,已经近三万人。日本、新加坡、捷克……一个个国际小区,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国人毗邻而居,海纳百川的上海,向世界展示了“和平共处,共谋发展”的生动案例。
考验还在继续
“高朋满座”,展望未来的上海,这样的形容词将频频在媒体上出现。以今年为例,就在下个月,世界银行全球扶贫大会即将在上海举行,数位各国现任政要将出席这个会议。在此后几个月,哈佛商学院论坛、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委员会第55届会议、国际文化政策论坛第7届部长年会……冠盖云集的盛况将一次次在申城上演。
接踵而至的国际性会议,对中国意味着一次次机会:向世界展示发展成就,传递和平崛起的理念。无可讳言,对在其中扮演“窗口”角色的上海来讲,这也是一次次挑战,一次次考验。
在这一次次挑战中,上海将变得更为理性成熟。也许人们还清晰地记得,APEC、财富会议时期那种“全城总动员”的热闹场面。但短短两年后,这次长达9天的大型国际性会议期间,申城显得颇为平静,从交通组织到宾馆接待,一切有条不紊地展开。在嘉宾们感到宾至如归的周到热情,普通市民的生活并没有受到影响。面对越来越密集的考验,上海日益自信而从容。
从更为长远的角度看,这一次次的磨砺,都是在为2000多天后的世博会做准备。世博会的核心理念就是“汇聚、融合、交流”,这将是让世界人民见证中国和平崛起的一次良机。届时,在长达半年的展会期间,将有7000万人次前来参观。上海将如何让如此多的世界游客,在如此长的时间里,尽兴而来,满意而归,让“和平发展”的理念传递到每一个人?
这将是对上海城市管理能力的考验,对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考验,更是对上海市民文明素质的考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上海已经开始全面实施《上海迎世博文明行动计划》,使上海城市的形态、功能、素质三大文明在2010年都接近主要发达国家城市的水平。一次次的国际性会议,其实可以看作世博会的一次次预演,朝着“法治之城、健康之城、高雅之城、诚信之城、学习之城、友善之城”的目标不断迈进。
相信通过这一次次的磨砺,上海一定会给世界一份精彩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