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城市 因他们而精彩--2003年度上海市精神文明好事回眸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320

  
为了上海的生命之源
  
去年8月5日,黄浦江上游发生重大溢油事故。上海海事局出动多艘巡逻艇,边搜寻油污,边和3000余名奋战在水面、岸边的市容环卫职工、上海警备区和武警上海总队官兵等保持联络,协调清污战役。
  抢险中,部队官兵给岸边浅滩被染黑的绿草“剃发”,铲除淤泥;市容环卫职工铺设围油栏、投放并回收吸油棉……七天七夜后,江中污染带基本清除,溢油事故对上游取水口可能产生的影响基本消除。
  
冯艾:带着阳光去西部
  
【感言】国家培养我那么多年,我应该为贫困地区老百姓做些实实在在的事,这是一种责任。离开城市,只是放弃了个人生活的安逸;服务西部,却让我感受到从未有过的被人需要的成就感,得到了从未有过的快乐和充实。这是一种收获,一份荣誉。
  【故事】冯艾,从小生活在大城市,却选择了一条与大都市生活迥异的人生之路:赴西部贫困地区支教。第一次,她参加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到宁夏西吉县教书。宁夏归来,冯艾进入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攻读硕士学位。去年6月,得知团中央将组织万名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西部,她再次报名,启程到云南宁蒗县战河乡中学支教。两次支教,冯艾为孩子们架起与外界沟通的桥梁,搭起继续求学的阶梯。
  
吴兴荣:万株月季献世博
  【感言】月季花,娇艳多姿,是我和母亲的最爱。16岁,我参加抗美援朝离沪,1995年回到上海。我希望能活到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召开的那一天;倘若不能如愿,我的月季花定会替我见证那一刻。
  【故事】浦东世纪公园国际花园区一隅,4000多株月季花枝繁叶茂。这是嘉定菊园新区七旬老人吴兴荣的馈赠。申博成功消息传来,老人欣喜不已,决定亲手种植一万株月季花,把申城装点得更美。
  老人在屋前院后培育月季花苗,四处奔走收集废桶用作花盆……如今,遍及浦东、卢湾、黄浦等区的30多个公共花坛里,都种上了他的月季花。
  
秦娴:愿老人都有人爱
  
【感言】看到老人们期盼的眼神,当老人们紧握我双手的时候,心中总会充盈着感动。得到这么多老人的真情回馈和社会认可,弥足珍贵!我希望自己做的这些事,能像石子投入河水一样,泛起阵阵“涟漪”―――所有的老人都能有人爱。
  【故事】2001年底,家住闵行区的秦娴与新泾镇敬老院的57位老人结下不解之缘,她把每月21日定为“爱心日”。这天,秦娴都会准时为敬老院送去800元人民币和生活用品,寒暑无阻,风雨兼程。两年多来,秦娴已为敬老院捐资、捐物3万余元。她的丈夫和儿子,也常去敬老院为老人服务。提起她,老人们都会说:“她比亲闺女还亲!”
  
孙慧瑛:只要你们成才
  
【感言】我刚从云南回来,去看看那些我牵挂的孩子。我78岁,一路鞍马劳顿,回沪后就一个字:累!但是,心里特高兴。我的父母乐于助人,我也一样。我不是有钱人,可是有限的钱能用于培养有用的人才,就发挥了最大作用。在云南,孩子们不停地感谢我。我说,不用感谢,只要你们早日成才。
  【故事】台胞孙慧瑛定居高桥镇十几年来,一直热心扶贫济困。去年,得知云南姚安县100多位少数民族中学生因家贫而失学,马上与有关方面联系,与这些失学孩子结对,及时给孩子寄去钱物。对家境特别困难的孩子,她除了寄学费外,还寄去家庭生活开支费。一年间,孙慧瑛就用去三万余元。
  
上海科技馆志愿者―――亮出城市名片
  在科技馆当讲解员,让我们感到自豪和兴奋。很多观众围着提问题,有时遇到观众提的问题超出了自己的知识范围,我们就会迅速上网或到图书馆查资料……许多次外地观众问我们:“你们真不是科技馆工作人员?真的不拿钱?”这一切都让我们深深感到,当科技馆志愿者不代表个人,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形象……日前,在一次座谈会上,上海科技馆志愿者代表龚麟生的发言赢得同伴深深共鸣。
  上海科技馆志愿者―――上海城市的名片。
  这支由市民讲解员志愿者、学生志愿者和老科协工作者协会志愿者三支队伍组成的劲旅,两年多来共为科技馆提供2.7万余人次的志愿者服务。
  66岁的包玉珍头发花白,身体瘦弱,然而,在观众的眼里却是一位精神矍铄的“智慧奶奶”。她在给年轻的军人讲解“永动机原理”时,条理清晰,手势利落,声情并茂,一脸从容。参观结束时,年轻的军人向这位智慧老人深深鞠躬。这位退休前在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主持过“情报理论方法研究”课题的老人,退休后热心从事科普志愿者工作。
  在展厅巡视,志愿者陈惠娥最关注的是孩子们在玩什么、怎么玩。一次,有群孩子在儿童科技园的“水力发电站”前“疯玩”。“你们知道‘水力发电站’该怎么玩吗?”孩子们愣住了,陈惠娥做起了演示:先开阀门,让水进来,通过放水,水力带动了涡轮机发电,这仪器上一亮一亮就表示电出来了。“你们家里用的电就是这样出来的。”“啊!懂啦!我们懂啦!”孩子们兴致勃勃地操练起来。
  在科技馆,像包玉珍、陈惠娥那样的老年科普志愿者有60位。至2003年底,他们共在科技馆志愿上岗1100次。
  
上海青年志愿者―――情系老挝
  
这些天是老挝新年,全国放假。12名上海志愿者一面整理行囊,一面与相处半年多的友人告别。第二批中国上海赴老挝志愿者服务队完成七个月的服务使命,昨天凯旋回国。
  摘了听诊器,脱下白大褂,邓中龙与共过事的老挝医生们一一深情握手。Mahosot医院门外,近百名当地居民赶来为邓医生送行。他们有的手持江巴花,有的拿着象征吉祥平安的basi手绳。这些都是邓医生救治过的病人及其家属。
  半年前一句中文也不会说的学生们,在简陋的教室里与中文老师王正海话别:“王老师,我们爱你,我们会想你。”望着窗外纷飞的尘土,王正海的泪水不听使唤。在农科志愿者姚明军指导下,当地农民种出又大又甜的西瓜,丰收的农民们办了个“西瓜宴”答谢姚师傅……
  7个月来,上海青年志愿者赴老挝服务队苦熬45摄氏度酷热,克服缺水缺电的困难,为当地人民服务尽心尽力:授课2700余节,举办计算机、互联网、外语、体育、医疗、企业管理等讲座30余次;接待门诊400余人次,手术10余例……
  
青浦高级中学04届1班学生――生命因爱而美丽
  
五楼的英语语音室,上去一次就是140级楼梯。4个男生小心地抬着轮椅,边上同学你帮一下、我扶一把,硬是把杨雪萍稳稳当当地“抬”进语音室。这样的场景,在青浦高级中学高三(1)班太平常了。上高中以来,“无论是三楼实验室,还是五楼语音课,杨雪萍在大家帮助下从未拉下一节课。”班主任陆老师满是自豪。
  年幼时的一次意外,使杨雪萍失去了下肢活动能力。52位同学和班主任尽力去弥补她的不便和遗憾。拿书、倒水、打饭……种种生活琐事中,最困难的是上厕所。杨雪萍每次需要两位同学共同搀扶,但在厕所狭小空间里,三人行动非常困难,碰上板壁,左右同学身上就常常擦出瘀青。开始由于不熟练,杨雪萍的腰也被门栅磕紫了一块,她哭了。同学内疚地道歉,她却哭着说:“我不是因为自己被碰疼……”班主任这才明白:为什么夏天有些女生的手臂上都是红一块青一块的。
  对师生们的尽心照顾,杨雪萍父母再三道谢。班长小张淡淡回答:能为同学做点事,这是最平常的,也是理所当然的。杨雪萍在一篇作文里这样写:我感谢每一位同学,是他们让我生活得很幸福。
  
上海师范大学师生―――关怀身边人走近可爱人
  
“爱心学校开往西部了!”最近,上海师范大学和新疆阿勒泰地区有关部门正式签约,该校城市旅游学院的志愿者将为阿勒泰开发旅游资源提供“智力支持”。由校领导挂帅的“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和“科普教授进社区”活动也正式启动……这标志着该校“三百行动”正在走向经常化。
  “三百行动”始于去年暑假。当时,上师大2800余名师生放弃休假,走进社会,开展“三百行动”―――建百所爱心学校、做百场社区讲座、寻百位可爱之人。
  骄阳下,百所“爱心学校”开出来了,学生们为下岗待业人员子女、老人、外来务工人员子弟等提供文化课辅导、计算机、多媒体培训等服务。吴中“爱心学校”校长、人文学院三年级学生单宇萍为此连续两个暑假没回绍兴老家。
  与此同时,上师大70多位正、副教授也深入社区义务开了100多个讲座。周中之教授在奉贤区西渡中学举办讲座时,气温达35摄氏度,教室里没有空调。他摇着扇子,开讲《做人的良心―――社会公德的思考》。为了寻访“百位可爱人”,学生寻访团成员到殡仪馆与美容师聊天,登上运粪船跟环卫工人同行……这些普通人让大学生们深受震撼:“他们帮我们坚定了信仰,完善了人格。”
  
抗非勇士载誉“小汤山”
  
去年4月,在首都北京“非典”疫情最为严重的关键时刻,第二军医大学代表上海军民主动请缨,先后两批派遣73名医护人员奔赴北京小汤山。医疗队员克服条件简陋、生活不便等重重困难,冒着随时可能被感染的风险,在40多天时间里,成功救治了85名非典患者,受到中央军委的通令嘉奖。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