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珍稀濒危鸟类黑脸琵鹭已连续3年光临崇明东滩
日前,最后一批在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越冬的白头鹤已飞离上海。“这个冬季,崇明东滩可真‘闹猛’!可惜像这样能让鸟儿歇歇脚的地方越来越少了。”说起这些,上海市农林局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处汤臣栋工程师略带兴奋又不无遗憾。
据上海市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的科研工作人员监测,去年入冬以来,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先后“接待”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白头鹤135只、东方白鹳1只、黑鹳2只,以及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黑脸琵鹭、白琵鹭、灰鹤、白枕鹤、小天鹅等珍稀濒危鸟类。其中,在上海地区消失近60年的黑鹳意外出现在崇明东滩;黑脸琵鹭连续3年选择崇明东滩作为南北迁徙的重要驿站,到去年冬天已突破130只,而该鸟在全球的种群数仅有1000只左右;白枕鹤则是十多年来在上海地区首次记录到。
汤臣栋说,大批珍稀濒危鸟类选择崇明东滩作为越冬地,得益于这里建立自然保护区后未曾进行大规模的围垦,湿地生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使越冬候鸟有了良好的栖息地。
遗憾的是,全市的总体情况并不乐观。在刚刚过去的冬季里,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的专家对“北起江苏、南至浙江的沿江长达200公里内的鱼塘、河滩及岛屿”展开调查,共记录到水鸟42种,总数8802只;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地区冬季水鸟多达数十万只,相差悬殊。“过去沿江区域经常可一次见到上万只的水鸟集群,但现在这样的场面几乎无处可寻。越冬鸟类数量急剧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调查组成员复旦大学生物多样性研究所马志军副教授说。
调查组认为,大规模的捕鳗苗活动给鸟类的栖息带来严重干扰,这在横沙岛和奉贤沿海星火至五四农场一段尤为突出;同时滩涂围垦造成了水鸟栖息地的丧失,也使越冬鸟类逐渐减少。此外,沿江建设、水质污染等也造成湿地质量下降,使鸟类的栖息环境遭到威胁。像长江口东岸、南岸湿地受到的威胁主要来自城市化建设,包括化工厂、制药厂、港口大桥、旅游景点,以及一些用于绿地建设的促淤工程;长江口北岸沿岸湿地目前已成为宝钢的货运码头,宝钢的排污口使本区域的水质受到严重污染。
“目前人类活动对于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危害程度,要远远超过对野生动物本身。让更多的鸟类在上海越冬,需要大家一起保护它们的栖息岛屿和迁徙通道。”马志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