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一生为病人――追记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中伟教授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348

  一个令人景仰的生命在顷刻间“陨落”,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教授陈中伟日前不慎坠楼去世,令人扼腕。
  陈中伟夫人记得,接到丈夫的最后一个电话,是其出事前一个小时:“司机已经到了楼下,我得走了,不能让病人等啊”。
  “不能让病人等啊”,普普通通一句话,饱含了一位医生、一位老科学家对病人的深切关怀。
  
一张老照片
  陈中伟教授去世后第三天,一位69岁的老人来到中山医院,从皮夹里取出一张照片,是他与陈中伟的合影:“这是好多年前我和陈医生的合影,一直带在身边,我永远都忘不了这位恩人。”
  一张老照片,蕴含着一份怎样深厚的情谊?
  老人名叫施永官,1960年因工伤住进了第六人民医院,左手拇指已经完全断裂,手掌从中间断到根部,可说已经是废手了。当时,陈中伟这样鼓励他:“我可以帮你再造一个手指。”可施母以为陈中伟拿自己的儿子做实验,在病房里大骂陈中伟。陈中伟则一个劲儿地说“没关系”,这一幕,让施永官既尴尬又感动。
  因为视病人如亲人,陈中伟与许多病人都结下了朋友之缘。施永官的家陈中伟去过三次,每次去都会问问术后的恢复情况,有时拉拉家常。一次,施先生留他在家吃饭,当看到施永官家人专门为他用开水烫碗消毒时,他忙说,不必这么刻意。
  还有一次,院方强制陈中伟休息,三年来他没有休息过一天。就是这一天,他叫上施永官和另一位病人去了龙华公园,于是有了那张珍贵的照片。
  一次失败的手术
  某家媒体曾采访陈中伟,请他谈谈自己的从医经验。出人意料,陈教授谈到一次“失败的手术”。有位腿部一直流脓的病人,既可采用保守疗法,也可手术根治,陈中伟选择了后者。结果一刀开下去才发现,病人的腿部神经都已经粘连腐烂了,手术虽然把伤口流脓祛除了,但病人却因此留下了终生残疾。
  这件事始终让陈中伟“耿耿于怀”,事后,他一直检讨,当时如果考虑得再周全些,意外是可以避免的。“对一个医生来说,失败的经验有时比成功更重要。”这一切,让在场工作人员大为感动。
  对自己“苛刻”,陈中伟对学生也“斤斤计较”。一次,手术中,他的一名研究生图快,在替病人旋紧螺丝钉时,螺丝刀不小心滑了两下。一旁的陈中伟默默接过螺丝刀,一下,两下……将螺丝钉稳稳地旋紧,他语重心长:“如果第一次安装螺丝钉就滑了牙,一年后再次手术取内固定的医生就会很辛苦,甚至会僵在手术台上。光考虑自己的医生,不是个好医生。”这位学生追思:就是这番话,让他感到做一个好医生有着“沉甸甸的职责”。
  
一个伟大的理想
  “用自己的双手采摘星星”,是居里夫人的格言,也是陈中伟的。他曾说,“人既要有伟大的理想,又要脚踏实地地去干,不怕困难,摘星星就不会是空想。”
  1963年1月2日,是个值得铭记的日子。上海机床钢模厂青年工人王存柏的右手被冲床轧断,当时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工作的陈中伟与钱允庆合作,接活了这只全断的手。这是世界首例成功的断肢再植术,中国人的成功,开创了世界医学史上的新时代。
  但陈中伟没有停止,他要用自己的双手为数百万中国肢残人再造“活”的肢体。1973年7月,他为一名工伤病人成功进行世界首例游离肌肉大块移植术,《英国医学杂志》评价:“为人类开展这种手术奠定了基础”;1980年,拇指再造;1982年,坏死股骨头再生;1996年12月,他又为被机器轧断右手的“湘妹子”阳东华再造了世界首只“再造手指控制电子假手”……一生中,陈中伟共主持发明了6项断指再植技术,他提出的“断肢再植功能恢复标准”,被国际显微外科学术界公认为“陈氏标准”。
  陈中伟的夫人和一双儿女,长期在美国生活,但已过古稀的陈中伟仍选择留在上海,独居。因为,他离不开病人。
  让我们来看一张陈中伟的时间表:去世当天,上班前一小时,陈中伟与家人通电话,还鼓励女儿在医术上要精益求精;十点,约了两位病人来看专家门诊;第二天,将去深圳参加香港求是基金会组织的研讨会;4月25日,要主持在上海召开的一个全国性专业研讨会……
  但是,这份时间表再不会成真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