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作为政府掌控的公共财政,在医疗卫生方面的投入,应主要体现在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上,而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更高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则主要依靠市场来提供。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2月29日在第三届21世纪医学国际论坛上,鲜明地表达了这一观点。
对于社会资本进入上海医疗服务市场的机遇,市发改委副主任概括为三点:政府部门将从“办卫生”转为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手段来“管卫生”,医疗需求的多样化与多层次,为社会资本腾出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和盈利空间;上海要加快建成亚洲一流医疗中心城市,必须依靠大量民间资本或者外资资本进入,采用多种形式参与一流医疗中心的建设、营运和管理;国际化大都市的多样化医疗服务需求,需要民间和外资资本参与非基本医疗服务主体的建设。
但是,市发改委副主任同时点出社会资本进入上海医疗服务市场可能存在的风险。目前的上海医疗服务市场,正处在加速发育和发展阶段,市场经济体制也在不断完善。鉴于对政府自身责任的把握,以及充分考虑到整个市场环境与基本国情和市情,至少在近阶段,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公益性医疗机构,仍将主要依靠各级政府来举办。于是,留给社会投资者的市场空间,将更多地集中在非基本医疗服务、特色专科性医疗服务、某些特殊需要和个性化服务领域,也就是集中在《关于本市促进社会办医发展民办医疗机构的若干意见(试行)》所提出的经营性医疗机构的经营活动范围。据统计,经本市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医疗机构有近660多家,其中社会办医疗机构已达200多家,占30%左右,且社会办医大多来自外地投资者,也包括部分外资。
在支持和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经营性医疗机构的同时,也允许和欢迎民间和外资资本投资举办公益性医疗机构。按照《关于本市促进社会办医发展民办医疗机构的若干意见(试行)》规定,只要是符合本市区域卫生规划的布局要求,达到卫生部门规定的办医资质条件,以提供公益性基本医疗为主,不以营利为目的,执行政府规定的医疗服务价格,所获收益主要用于改善本机构医疗卫生服务条件的,上海市政府积极支持这种造福于人民的投资行为,并考虑逐步以医疗保险基金购买服务的方式,来具体支持这种投资,当然,政府也要加强对这类社会办公益性医疗机构的规范管理。
市发改委副主任还指出,《关于本市促进社会办医发展民办医疗机构的若干意见(试行)》的制订,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政策导向,就是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基本医疗服务主体框架以外的政府办医疗机构,尤其是对那些资源配置不合理、区域性重复设置的医疗机构,进行多种途径和多种形式的改革,平稳有序地改制为社会办公益性或经营性医疗机构。实行改制的政府办医疗机构,国有资本原则上全部退出,可由民间和外资资本接盘,既可改制成为公益性医疗机构,也可改制成为经营性医疗机构。同时,也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医院管理公司等形式,参与公立医疗机构的经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