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上海生科院培养实用研究生 面向市场搞研发不写论文也毕业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316

  新学期伊始,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破天荒地“任命”了一位“项目经理”。她既不是科研有方的课题组长,也不是高薪聘请的企业外援,而是该院研发研究生中的一员。
  相对传统的研究型研究生,研发研究生有着明显的“实用主义”倾向。实验室中任何看似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成果、专利或是获奖证书,都会让他们眼睛发亮,因为市场在他们眼中永远是处于第一位的。
  一个素以基础研究闻名的科学院怎么会搞起实用主义的“另类”教育?事情还得从3年前说起。
  2001年,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开全国风气之先,在研究生教育中增设“研发研究生”,首批招收22人。有着四年工作经验的王尽淘意外搭上了“头班车”。渐渐地,王尽淘开始感到自己与大多数人的不同:“别人思考‘为什么’,我则关心‘有何用’。同样是研究蛋白质,别人可能会想方设法弄清它在人体中的作用,用最精确的实验数据撰写科学论文;而我所关心的,是它能否为人所用,如何把它变成一种大众欢迎的畅销产品。”
  第一年基础课结束,王尽淘接手了一项抗炎新药专利的后续开发。按照时间表,他根本挤不出时间来写毕业论文,而这通常是一名常规研究生一进校门就开始追逐的方向。对此,王尽淘并不担心。他查阅了生科院研发研究生的毕业标准,专利、成果鉴定书、新药临床批文和论文享受的是同等待遇。也就是说,答辩时只要拿得出四种文本中的一项,就能顺利毕业。
  对于传统教育观念和评价标准而言,这样的规定曾被视为挑战。而让生科院下决心冲破旧观念的,却是技术与市场间严重脱节的链条。从王尽淘所在的第一届学生算起,生科院的研发研究生已连续招了四届,累计招生186人,今年规模已扩大至72人。而据权威部门预测,今年本市应用型人才的缺口将达1.5万。作为上海六大支柱产业之一的生物医药产业,它对应用型人才的渴求程度从中可见一斑。
  为了更加贴近市场,今年研发研究生将试行主导师在院内、副导师在企业的培养方式,让学生更多承担企业的研发课题。同时,院方还将在“项目经理”的小规模试点培养基础上,扩展到将来“PhD+MBA”的联合培养。按照这一计划,再过几年,生科院的研发研究生教育将从现在拥有的两个国家二级学科,发展成为上海乃至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黄埔军校”。
  研发研究生五大特殊待遇
  1.入学面试不按分数排序,改按姓氏拼音排序,排除笔试成绩干扰;
  2.学生只选专业不选导师,利用第一年基础课时间到各实验室轮转,然后双向选择;
  3.研究课题由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查,不再是导师一人说了算;
  4.允许学生中途创业,院方不仅为其保留学籍,还提供3到5万元的创业资金;
  5.打开院门,聘请“外援”,部分课程授课老师40%来自国外,60%来自院外。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