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就立法推行职教多元化办学展开讨论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310

  马美菱曾经被从行业和企业中剥离的职校,又将在政府办学校和管学校严格分离的转轨中,回归社会,依市场需求定位发展。建立政府主导、依托行业组织和企业、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一项新规定写入《上海市职业教育条例(草案)》,一片议论声顿时在职教市场激起。上周举行的市人大常委会会议上,委员们更是展开了热烈讨论―――
  疑问一
没有公平的待遇和激励机制,企业哪有参与职教市场的积极性?
  话题职业教育中还存在不公平待遇问题,如公办与民办之间的不公平,教委所属的职业学校能够得到多种经费拨款,可是非教委所属的职校只有少数的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另外,如果国有企业办了职校,它该算是公办的还该算是民办的?面向社会办职业教育的投入,能不能打入企业的成本?
  建议夏秀蓉委员提出,行业(企业)参与职业培训是整个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提高劳动者技能,增强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影响。目前,大多数企业对参与职业教育缺乏积极性,办学与不办学企业在政策导向上没有区别,享有权利和承担的义务不对等。政府应当支持行业(企业)参与办学,对行业(企业)面向社会举办适应就业市场需求的职业教育,要有具体的配套措施和多种奖励举措。
  “宝钢有个相当先进的焊接中心,但是培训了两期后就停掉了。其实,目前有许多大型企业很愿意承担职业教育任务,但是在财政上没有相应的支持政策,企业就会愿意做又不敢做。”关壮民委员从实践中归结出一个建议:条例要增加一个规定―――为社会承担职业教育责任的企业,政府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疑问二
开放的职教市场中,谁来承担紧缺专业的培训任务?
  话题职业学校的举办者要按照生均经费标准足额拨付职教经费。汤兆基委员的困惑由此而生:“现在很多工厂出现了缺乏技术工人的情况。黄金首饰加工企业掌握首饰加工技能的师傅越来越少。有的服装企业要到外国去请好的制版师,因为国内没有。职业学校不同于义务教育学校,不同类型职业学校的生均经费相差也较大,如果一刀切,就会造成一些技术难度高的专业人才没有人培养的状况。”
  建议技术难度高、回报周期长的专业人才谁来培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胡炜指出,现在有一种社会现象,即职业教育纷纷举办投资少、成本低的专业,比如文秘专业,用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就可以培训,并且所得到的回报也比较高。而目前上海紧缺的制造业人才培训,因为投入高、对技术的要求也高,涉足者就很少。为了避免将职业培训导向低投入的领域,胡炜认为制定法规时,要在政策和导向上鼓励制造类培训专业的发展,甚至可以对参与制造类紧缺专业的学生给予必要的学费和生活补贴,以吸引优秀学生进入这类领域。
  叶辛委员举了个例子:“中国瓷器非常出名,但现在中国人做的瓷器在世界上排名却落到了第36位,国外有些地方中国瓷器只能摆到地摊上卖。原因是国外的制作技艺在提升,而我们还在原地踏步。”怎么改变这种状况?叶辛的建议是,面临许多传统工艺、传统技术即将失传的状况,要通过政策扶持,鼓励学校开设相关专业。
  疑问三
没有完善的市场监管体系,谁来制止滥竽充数的投机者?
  话题职业培训的社会化、市场化涉及面广,政府部门的职能互有交叉,容易造成管理上的重叠或疏漏。例如,有些到工商部门注册的教育咨询公司,超越经营范围,擅自举办各类营利性培训班,其资质既未经教育部门,也未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审定,发生纠纷后容易对受教育者造成侵害。事实上,王慧敏等委员在调查中就发现,有的培训班学费高达8000元,不知底里的报名者学完后才发现,由于得不到认可,证书到手竟一钱不值。
  建议钱永铭委员认为,职教市场准入要严肃,关键在监管。对于许可后的监督检查内容,条例要强化。许多委员建议,条例要增加相关规定,如:政府要定期向社会发布公告,使公众了解职业学校(机构)的办学资质及相关信息;要定期公布社会化培训项目和种类,及时发布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信息,坚持把好“培训机构资质认定、职业资格证书认定”两个关口;对不合格的办学机构要及时查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