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上海市部属高校建立新生心理健康档案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306

  从2004年秋季新生入学开始,教育部将在直属高校进行新生入学心理测试试点工作,在高校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据悉:本市部属高校大部分都已为新生设立心理健康档案;高校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以“发展性咨询”为主要模式,心理教育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对新生的心理测试内容包括个人心理与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的协调、压力和风险的承受能力、心理疾患的病态反应等。复旦、上海交大、东华大学等高校几年前就已开始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测,通过相应的心理测量软件和统计方式,从中甄别出可能被心理问题困扰的学生,然后校心理咨询中心会向学生建议进一步的心理咨询,对他们在学习生活中予以照顾。复旦大学给每位接受心理测试的新生一张“心理书签”,上面写着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地址、电话号码和电子邮件信息,为大学生咨询心理问题指明“方向”。交大经常设计一些主题,约请有关学生来做团体训练;组织人生、健康、交友、学习等方面的心理学报告,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还开通“心情网”,组织心理专家与学生网上交流。
  据复旦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介绍,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测,能够对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分析,并在适当时进行“危机干预”。在普测中,除了能找出个别陷入“心病”泥潭的大学生,对他们进行引导和照顾外,更大的意义在于对所有大学生进行一次心理健康知识普及,让更多大学生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化解他们在适应环境、人际关系、恋爱,甚至将来就业中遭遇的种种烦恼。当然,无论采用怎样的心理测试手段,其结果的准确率都不会是百分之百,心理测评结果起到的仅是参考作用;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和咨询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保护学生的隐私。
  新生心理测试的推出在上海高三学生中引起反响。高三学生小孙的话颇具代表性:“由于学习压力,我常有挫折感,也希望有人能从专业角度帮我排解心理问题。高校建立起心理普测制度,可让我们踏入高校后更客观地了解自己,对建立自信心和人格塑造都有很大帮助。”尽管上海高校在心理辅导教育工作方面已“先行一步”,但上海高校心理咨询协会副会长谢海光指出:在扩招形势下,目前不少高校从事心理辅导工作的师资队伍显得比较薄弱,“持证上岗,亮证服务”并未完全做到。此外,也不能简单地照搬国外的测试量表,而要在吸收国外先进理念和方法的基础上,形成具有中国高校特色的心理分析、咨询、辅导、教育的理念与方法,以帮助大学生完善人格。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