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莆田两个国家级“非遗”的传承与担忧

来自:福建日报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362

  基层人物:林文读,67岁,莆田市荔城区黄石镇老体协主席。

  时间地点:10月11日,莆田市荔城区黄石镇政府大院。

  阅读提示:黄石镇民间艺术项目众多,为我省历史文化大镇。2008年,该镇沟边村的“九鲤灯舞”和惠洋村的“惠洋十音”,分别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然而,这两个“非遗”项目当前却面临着兴趣者越来越少、传承者青黄不接、缺少展示和培训场所、缺少资金扶持等困难。长年为保护、发展这两项民间艺术而呼,并为这两项民间艺术“申遗”成功作出贡献的林文读老人,对它们的前景忧心忡忡。

  记者:一个镇有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罕见啊,黄石镇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么丰厚,历史渊源和主要特点是什么?

  林文读:这两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千余年扎根于乡村基层。沟边村的“九鲤灯舞”,源于唐代“百戏”,成于宋元,盛于明清。所谓九鲤,并不都是指鲤鱼,而是9种不同的水族,包括龙(蛟)、鳌、鳜、鲈、鲡、鲤、鲫、花鱼、金鱼。民间根据鲤鱼跳龙门这一传说,以鲤为代表为舞蹈命名。“九鲤灯舞”就是根据这9种水族的外形,扎制成9种不同的鱼灯,鱼灯肚下装上木把,灯内点上洋油蜡烛,舞者着古装,手持鱼灯,另有5人手持火把,还有4人肩扛龙门在后,随着锣鼓的节奏,进行“嬉游、觅珠、围珠、抢珠、跳龙门”等舞蹈演绎。

  “惠洋十音”源于唐,形成于宋,盛于明清。“十音” 过去称“十番”,是中华民间音乐艺术的一大瑰宝,它的乡土韵味很浓。“惠洋十音”是莆田十音的发源地,拥有近2000首的曲牌。演奏时,弓法齐整,韵律明快。使用的器乐也很独特,主奏乐器“四胡”在上世纪80年代还被中国民族博物馆收藏呢。

  记者:现在,这两个国家级“非遗”的传承与保护,面临哪些困难?

  林文读:两个“非遗”项目的传承、发展都面临不少困难。大家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对传统民间艺术的兴趣却越来越淡薄。拿“惠洋十音”来说,解放前,惠洋村有十音乐队20多支,每支大约20人,目前仅有一两支队伍。一些颇有造诣的十音能手或去世,或年事已高退出舞台。年轻演奏乐手技艺尚未成熟,不能独当一面,十音传承人青黄不接啊。

  “九鲤灯舞”的道具制作和舞蹈口诀,都是以家族式身教口授传承下来,从不外传,加上村里的青壮年大多外出经商、打工,学习“九鲤灯舞”要花几个月时间,没多少人愿意学,能表演的人少之又少。而且,长期以来,“九鲤灯舞”一般在农历龙年才举行,影响力有限。近年来,在荔城区文化馆和黄石镇镇政府的支持下,“九鲤灯舞”传承人陈金文等人组织了3支“九鲤灯舞”队,分别由老年人、中年男子、中年女子担当,但这些人平时分散各地、忙于生计,现在出村表演的往往只有女子“九鲤灯舞”队。

  记者:两个“非遗”传承前景确实让人担忧,您对发扬这些民间艺术瑰宝有什么建议呢?

  林文读:从2006年起,“惠洋十音”传承人方元往等老艺人利用每年暑假,把村里8岁至13岁之间的“留守孩子”组织起来,成立少年十音演奏队,免费培训。几年来,先后培训了少年十音演奏人员250多人,这样,既丰富了孩子们的假期生活,又为“惠洋十音”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但是,目前少年十音培训大多在村里的宫庙举行,特别是夏季,天气太热,教的人辛苦,学的人也不轻松。而且,每年3万多元的授课、购置乐器等费用,多要靠老协会自筹和热心人士捐助,这样下去,很难持久。希望政府和社会各界能加大投入,为“惠洋十音”的传承提供合适的活动场所和资金保障。对于“九鲤灯舞”来说,也面临同样问题,建议村里可以学习“惠洋十音”的推广做法。

  为了让这些民间瑰宝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我认为要从多方面营造良好的保护氛围:一是建设“非遗”项目展示厅、传承场所等,还可以和旅游部门合作,把“非遗”项目作为旅游产品来开发;二是大力组织开展 “非遗”进校园活动,普及“非遗”知识,让广大青少年在耳濡目染中了解“非遗”、热爱“非遗”;三是建立健全代表性传承人保护机制,在加大对老一辈传承人及其技艺实施抢救、保护基础上,还要注重对年青一代传承人的发现、培养和提高,同时在社会地位、经济保障、专业技术资格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我真希望,这些稀有的民间艺术能够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记者 原仁开 通讯员 黄朝霞 张郁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