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2003年上海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297

  上海市统计局局长潘建新1月20日在市政府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介绍2003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他指出,过去一年,上海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经济高速增长价格低位运行
  
  2003年,上海经济经受了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的考验,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据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250.8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8%,增幅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这是上海市经济连续第12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也是自1997年以来六年中增长最快的一年。
  市场价格低位运行。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1%。从分类价格看,食品类价格上涨1.3%,居住类价格上涨1.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0.3%,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与上年持平,衣着等其余四大类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生产领域价格明显回升,改变了前两年的持续下跌态势。全年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比上年上涨6.4%;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1.4%。
  
房产供需相对均衡消费热点趋向集中
  
  房地产二三级市场联动发展,供需总量相对均衡。全年商品房竣工面积2491.8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5.6%;销售面积2376.4万平方米,增长20.5%。全年存量房成交过户面积2306.28万平方米,增长28.8%。
  市场销售平稳增长,消费结构升级、能级提升对消费需求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年完成商品销售总额5555.3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20.64亿元,增长9.1%。市场消费热点向轿车、家居类商品、通信类商品集中的趋势进一步显现。全年轿车零售量增长30%,移动电话零售量增长1.1倍;家居类商品零售额232.81亿元,增长22.5%。
  
国有资产加快重组社保体系不断完善
  
  所有制结构调整不断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在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中,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2240.72亿元,比上年增长25.3%,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1.9%提高到35.8%。
  在现代企业制度框架下,进一步加快国有资产重组步伐。至年末,全市921家市属大中型企业有667家完成改制,占72.4%。年内有31家含国有股的上市公司通过协议转让、划转、资产置换进行了资产重组,涉及资金总额115.22亿元。全年实施破产的国有企业46户。
  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年内出台了《上海市小城镇社会保险暂行办法》。至年末,全市已有12.64万家城镇机关、企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以及自由职业者共461.06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全市有10.38万家城镇机关、企事业单位共689.93万人(包括离退休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有23.11万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全市有441.14万人参加失业保险。
  
基建大规模展开生态环境继续改善
  
  功能型、枢纽性、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展开。全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完成604.62亿元,比上年增长3.6%,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4.7%。年内建成或基本建成了外环线隧道、大连路隧道、卢浦大桥和沪闵高架二期等25项重大工程。启动了苏州河综合整治二期、轨道交通6号线等一批重点项目。
  城市交通体系逐步改善,交通服务效率进一步提高。至年末,市内有公交线路952条,全年公共汽电车客运量27.31亿人次。轨道交通运营线路总长度112公里,全年客运量4.06亿人次,增长13.6%。积极改善交通设施,大力整治交通秩序,努力缓解局部地区交通拥堵状况。年内建成了4个市郊交通换乘枢纽站,完成了16个瓶颈或堵头路段的拓宽改造。
  全面启动第二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城市整体环境质量全面提升。全年用于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相当于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3.06%。水环境质量稳步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总体保持稳定。苏州河综合整治二期、污水治理三期等一批重大治理项目开工建设。城区可吸入颗粒物年日平均值比上年下降11%,空气质量指数达到二级或优于二级的天数占全年天数的89%。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重点,全面推进绿化建设。全年新建绿地4155公顷,新增3000平方米以上的城市景观绿地56块。中心城区建成了广场公园三期、徐家汇公园三期等大型开放式公共绿地。至年末,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5.2%,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15.1%。
  
网民增加12万户电子政务取得进展
  
  信息基础设施功能不断提升。全年信息化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52.49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0.3%。至年末,国际互联网出口带宽达到7695兆,比上年增长92.4%;国际互联网用户431.6万户,比上年增加12万户;宽带接入用户92.49万户,增加57.7万户。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873万门,比上年增加62万门;移动电话用户1097万户,增加185万户。有线电视用户达到367万户,比上年增加40万户。
  信息资源开发和信息技术应用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取得新进展,“中国上海”门户网站全年主页访问数达到5793.9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88.5%。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全面展开。个人信用联合征信服务系统共采集360万市民的信用记录,比上年增加70万人。电子商务发展迅速。全年电子商务交易额504亿元,比上年增长98.5%。社会公共服务领域信息化深入推进。年末社保卡累计发放855万张;交通卡累计发放1037.34万张,全年销售金额10.16亿元。
  
大学扩招一成多医卫资源配置优化
  
  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继续推进。至年末,全市有普通高等院校57所,全年共招收本科、专科、高职学生12.03万人,比上年增长10.2%。全年招收研究生2.25万人,比上年增长17.3%;毕业研究生1.01万人,增长27.2%。基础教育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市九年制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9.9%,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9.2%。
  进一步优化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至年末,全市分类登记的医疗机构1487所。年内有997名医师和679名护士进行了注册登记。年内完成了18家市级医院急诊室改造,全市69家区县中心以上医院实行延长门诊服务时间制度。基本完成了40所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在国际重大比赛中,上海运动员共获得5项世界冠军和9项亚洲冠军。群众性体育运动广泛开展。年内新增577个社区全民健身活动场所,建成13个健身苑、563个居委会健身点,配置各类健身器材7713件。
  社会福利与救助事业继续发展。至年末,全市共有养老机构444家,床位3.8万张。全市享受城镇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分别达到44.59万人和10.46万人。
  
居民收入继续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据抽样调查,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14867元,比上年增长12.2%;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6658元,增长7.2%。居民储蓄继续增加。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054.6亿元,当年新增1139.02亿元。
  住宅建设和旧区改造协调并进,居民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不断改善。全年住宅竣工建筑面积2171.3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3.8%;拆除旧住宅建筑面积475.47万平方米。至年末,市区人均住房使用面积19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9平方米;人均住房居住面积13.8平方米,增加0.7平方米。居民住宅成套率达到92.3%。住房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年内实施了中低收入家庭购房贷款贴息政策;廉租房制度受益家庭继续增加,累计达到7724户。
  落实促进就业社会责任体系,拓展多渠道就业形式。至年末,全市城镇从业人员582.1万人,比上年增加5.7万人。全年新增就业岗位46万个。“4050”工程累计开发626个创业项目,安置2.6万名“4050”人员上岗就业。针对困难群体实施就业援助,全年通过政府出资购买公益性劳动岗位,共安置就业特困人员近9万名。至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30.1万人,比上年增加1.32万人,登记失业率为4.9%。
  潘建新同时指出,必须看到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任务仍然比较艰巨;电力等能源供需紧张的矛盾还未得到有效缓解;商品房价格上涨偏快,房地产市场调控有待加强;扩大就业的任务依然很重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