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评点上海人春节生活方式变化
衣食住行,点点滴滴的生活小事,却能折射出上海人生活方式的转变。
衣:越穿越“少”
上海人穿得越来越“少”了。
大年初一、初二,正赶上降温,气温比前一段时间要低得多,可逛逛大街,记者发现,不少走亲访友的市民却没因此穿得臃肿。市民梁先生外面一件款式时髦的黑色皮夹克,里面只是纯棉内衣加上薄薄的羊毛衬衣,既精神又潇洒,“以前到了大冬天,父母那一辈除了穿上老棉袄,还要再加上两件厚绒线衫,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不但室内都有空调,即使出行,地铁、出租车、公交车也有暖气,到了室内还要脱外套呢。再说现在的衣服面料更好,很保暖的,再也不用里三层外三层了。”而不少爱美的女士,大冷天仍然是俏丽的裙装打扮。在人民广场新开张的来福士广场里逛,五分钟就有6位裙装女子“跳”进记者的视线―――短裙长靴,长裙长靴,给节日的上海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点评:
俞卓伟(瑞金医院副院长):条件好了,让上海市民能够告别老棉袄、穿衣“减负”,但这个“减法”还是应该根据个人身体状况及气候条件来做,受凉会让人体免疫力下降并引发感冒、慢性疾病,条件好了,也更要注意室内外的温差变化,要及时脱、穿衣物,保障身体健康。
食:越吃越精
年夜饭,向来是中国人过春节的“重头戏”,记者打探一番发现,今年,上海人是图方便、重亲情两不误,而且在口味上有越来越精细的趋势。
还未过年就听说上海的饭店年夜饭预定爆满,年三十的下午实地打探,发现果然如此。仅老正兴、吴宫大酒店、杏花楼―――同处福州路几十米内的这三家饭店,不但年三十晚上统统订满,就是初一、初二、初三也都预定得差不多了;厨师上门烧菜服务也是供不应求,家宴公司负责人庄先生告知,他们今年的预定电话比去年多了一半,两个月前公司初四之前的业务量就已全部排满。但不管是图方便在饭店用餐,还是重亲情在家里团聚,有一个共同的趋势就是:上海人桌面上的大鱼大肉少了,清淡精致的菜色多了,家宴公司看准这一变化今年推出“鱼翅宴”,没想到接受度占了全部订户的30%,庄先生兴奋地表示,明年还要推出“鲍鱼宴”呢。
点评:
万燕萍(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临床营养科教授):从大鱼大肉到精细食谱,这也表明市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已不满足吃得饱,还要追求吃得好、吃得健康。但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看,追求精细也要有度,更应注意营养均衡全面,食物谱应该是越广越好,这样营养才能互补,都市人适当吃些粗粮也很有必要。
住:“妆”出喜气
八十元一束的香水百合卖到脱销!范小姐跑了几个铺子都没能买到香水百合。
年初二,陕西南路的精文花卉市场热闹非常,趁着闲暇出来逛花市的市民和进货的小贩把花卉市场的过道挤得满满当当,喜庆的气氛弥漫开来。香水百合、郁金香、红豆等鲜花虽然价格略有上涨,但仍牢牢地吸引了前来买花的人。花店老板王先生告诉记者:“为了应付第二天的生意,这几天都是通宵加班加点。”买花装饰居室,妆出喜气正成为节日里市民消费的新趋向,据精文花市综合管理科有关负责人介绍,年初一,精文花卉市场的客流量达到上万人次,比平时翻了几倍,其中普通市民占到80%以上。
点评:
吴绍中(上海市消费经济研究会会长):从“住暖”到“住好”,从有钱了想着为家里添“大件”到喜欢往家里搬鲜花、古董、书籍等消费品,这种转变说明上海人的节日消费正从物质消费型转向精神享受型。
行:以车代步
市内打的、市外租车正逐渐成为越来越多市民的出行选择。
春节首日,记者在人民广场候车点看到,每半分钟来一辆的出租车成了出行市民的“抢手货”,前客一只脚刚伸出车门,后客半个身子就已经钻进了后座。据统计,年初一强生出租车公司的电话订车量比去年同天多出40%,而大众出租车公司的电话热线当天也接到了6万个订车电话。市民以车代步,汽车租赁公司也生意火爆。记者前几天拨通安吉汽车租赁公司的热线,结果被告知“线路忙”,今年租车情况比往年要火爆,350辆车早在节前两周就已被抢租一空,可还是有市民不断打电话要求租车。
点评:
市民潘先生:从前春节走亲访友,相隔几里路都是走着过去。现在市民坐车出行成为习惯,一是口袋“鼓”了,二靠政府把路拓宽、铺平了,相信今后大多数人还会驾车出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