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上海市2003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04年预算草案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311

关于上海市2003年
预算执行情况和2004年预算草
案的报告
(摘要)
(2004年1月16日上海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
一、2003年预算执行情况
  
(一)2003年全市财政收支执行
  2003年,地方财政收入899.3亿元,比上年(同口径,下同)增长32.5%,完成预算116.7%,加上中央返还税收基数、其他专项收入、补助和上年结转、调入资金等326亿元,减去定额上解中央120亿元,收入总计1105.3亿元;地方财政支出1102.6亿元,比上年增长25.6%,完成预算115.9%,加上部分区县列支预算周转金1.7亿元,支出总计1104.3亿元。全市财政收支执行结余1亿元。
  
(二)2003年分级财政收支执行
  2003年,市本级财政收入332.5亿元,比上年增长22.6%,完成预算111.5%,加上中央返还税收基数、其他专项收入、补助和上年结转、调入资金等160.2亿元,减去定额上解中央81.4亿元,收入总计411.3亿元;市本级财政支出411.2亿元,比上年增长23.2%,完成预算115.8%。市本级财政收支执行结余0.1亿元。
  2003年,区县级财政收入566.8亿元,比上年增长39.2%,完成代编预算120%,加上中央和市两级返还税收基数、其他专项收入、补助和调入资金等165.8亿元,减去定额上解中央38.6亿元,收入总计694亿元;区县级财政支出691.4亿元,比上年增长27.1%,完成代编预算115.9%,加上部分区县列支预算周转金1.7亿元,支出总计693.1亿元,区县级财政收支执行结余0.9亿元。
  
2003年预算执行特点:
  第一,地方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2003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在连续十年平均增长13.8%的基础上,增长32.5%,超额完成预算128.7亿元,其中市本级34.2亿元,区县级94.5亿元。分析超预算增收的主要因素:一是经济规模扩展。2003年,投资、出口、消费对经济的拉动效应好于年初预期,全市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增长11.8%,为财政增收提供稳固基础。二是经济效益提升。2003年,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步伐加快,全市不同所有制、不同产业的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提高。三是收入征管再上台阶。深入推进财税信用体系建设,逐步增强全社会纳税意识,继续发挥电子税务和协税护税效用,税收征缴、管理、稽查的力度和水平进一步提高,有效发掘经济税源潜力。
  第二,市区两级财源发展特征明显。2003年市本级财政收入增幅为近七年之最,反映出市级大型企业实力增强的发展特征。在市场驱动和经济政策激励双重作用下,市级企业落实“科教兴市”主战略要求,积极推进资产重组,加速信息化带动传统产业升级,加快四大产业基地建设,做大企业规模,提高经营效益。
  区县级财政收入连续第三年保持30%以上的快速增长,反映出区县级多种所有制企业总量扩大的发展特征。在区域综合比较优势和要素集聚效应逐步发挥中,会展、物流、中介、连锁等现代服务业落户城区,与重点支柱产业配套衔接的现代制造业集中城郊园区,促进区县级财政收入不断攀升。
  第三,市级支出确保全市性公共需求。2003年,市本级财政支出按照保障公共性的要求,逐步突出预算执行的法治化、科学化,在严格落实事关全市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预算安排的同时,增量重点投向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领域。一是保障政府职能转换。健全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行政管理职能,提高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效率。二是推进“科教兴市”主战略。进一步强化市场对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积极发挥财政政策资金的导向放大效应,着力建设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到产业化的创新体系。三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再就业服务体系,增强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体系运作中的抗风险能力。四是落实重要公共支出。结合国有资产管理和投融资体制改革,推动具备条件的准公共性事项适度市场化经营,优化财政投向,积极体现财政资金保障重要公共支出。
  第四,区县级支出保稳定促发展。2003年,区县级财政支出在满足区域性公共领域相关预算财力的基础上,超预算增支主要用于确保社会稳定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一是加强社区建设。结合区县政府机构改革,增强社区管理服务功能,改善社区治安环境,提高综合管理水平。二是维护社会稳定。按市与区县事权分工,切实保障区域性社会稳定事项,加大对低收入特殊困难群体的救济帮困力度,扩大廉租房受益面,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落实相关人员救助经费。三是改善综合投资环境。各区县积极贯彻城区强化服务功能、郊区推进“三个集中”的发展战略,加快环境保护、水土治理、生态绿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区域产业错位发展。与此同时,各区县遵循依法理财要求,稳步推进综合预算和国库集中收付,扩大政府采购规模,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2004年预算草案
  2004年上海地方财政收支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八届四次全会精神,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以积极推进公共责任政府和公共财政建设为核心,依托协同理财治税机制,充分发挥财税体制改革和经济政策聚焦的效用,涵养和拓展经济税源,确保财政收入增幅持续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调整和优化财力分配,确保财政支出的公共性、合理性和效率、效益;切实加强财税行政执法和预算执行的监督,改进和规范财税运作,确保各级财政收支平衡,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根据本市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预期目标,以及确保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必需支出的要求,编制2004年预算草案。
 
 (一)2004年全市财政收支预算
  2004年,地方财政收入预算1023.3亿元,比2003年增长13.8%,加上中央返还税收基数、其他专项收入、补助和上年结转等368.9亿元,减去定额上解中央120亿元,全市收入总计1272.2亿元;地方财政支出预算1272.2亿元,比2003年增长15.4%。全市财政收支预算平衡。
  
(二)2004年分级财政收支预算
  2004年,市本级财政收入预算377.3亿元,比2003年增长13.5%,加上中央返还税收基数、其他专项收入、补助和上年结转等147.1亿元,减去定额上解中央81.4亿元,市本级收入总计443亿元;市本级财政支出预算443亿元,比2003年增长7.7%。市本级财政收支预算平衡。
  2004年,区县级财政收入预算646亿元,比2003年增长14%,加上中央和市两级返还税收基数、其他专项收入、补助等221.8亿元,减去定额上解中央38.6亿元,区县级收入总计829.2亿元;区县级财政支出预算829.2亿元,比2003年增长19.9%。区县级财政收支预算平衡。
三、为全面完成2004年预算任务而努力
  2004年,全市各级政府将在中央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主动接受人大监督帮助,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遵照“五个统筹、五个坚持”的要求,努力形成财税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协同依法理财治税的合力,充分调动全社会各方面优化理财治税环境的积极性,确保全面完成2004年预算任务。
  第一,确保预算收入目标。一是落实财税体制改革方案。进一步激励区县合理产业布局、有序错位发展,有效促进优势产业集聚和能级提升,增强区县经济发展活力。二是发挥财税政策效应。在推进“科教兴市”、完善社会保障、改善公共服务、促进就业再就业、服务长三角联动、支持外贸出口和企业“走出去”等方面,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夯实经济财源基础。三是提高税收征管水平。加强经济税源调查和重点税源监控,发展电子申报等网上办理涉税事项,落实纳税申报责任,试行办税员资格认定,全面提升征管质量和服务效率。
  第二,严格预算支出管理。一是保障公共支出需求。科学界定近期公共支出保障的范围、对象及项目,探索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滚动平衡部门预算支出需求,促进有限财力资源向重点公共支出领域集聚。二是推进公共支出均衡,积极推进预算标准统一,加大市级补助资金向困难区县公共领域倾斜的力度,促进各区县公共支出逐步趋于协调均衡。三是深化支出管理改革。努力提高预算编制执行的完整性、统一性、严肃性,切实强化预算约束,实现部门预算既定目标。
  第三,优化财税运行环境。一是规范财税行政执法。按照全面实施《行政许可法》的要求,结合转变政府职能和改善财税服务,进一步梳理财税政策和财税行政审批事项,着力提高财税政策、财税管理的规范性和透明度。二是强化会计核算管理。按照进一步贯彻《会计法》的要求,推进法人代表会计工作责任制,严格财务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加快培育统一的会计中介服务市场,加强经济鉴证和审计监督,努力提高财务会计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准确性。三是发挥财税信用效能。加快建设包括预算信用、纳税信用、会计信用和财税行政信用的财税信用体系,科学修订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稳步推进财税信用等级评定市场化,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实行A类信用单位公告,逐步开放财税信用服务。四是健全财税社会监督。遵循依法理财治税的方针,拓展财税政务公开的形式和内容,深入贯彻落实《上海市市级预算审查监督规定》,加强审计监督,畅通信访举报等外部监查渠道,积极主动接受社会方方面面对财税运行的监督,切实改进财税工作,提升财税运行效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