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职知识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359

“非典”时期网上求职火热申城


  “非典”时期,网上求职开始成为热门话题。近日,上海取消了所有招聘会,一些办公大楼禁止非工作人员进入,一些猎头公司、中介机构和用工单位取消或推迟了面试活动,全市各区县职介所的进场人数比平时要减少3-5成。在这种背景下,网络招聘的优势渐渐显现了出来。
  爱迪特设备管理有限公司急需暖通高级工程师,寻觅了7个月没有结果,却不料在“上海专业人员招聘网”上网仅三天,就觅得了合适的人选。上海专业人员招聘网站自4月2日开张半个多月以来,吸引了各方眼球。目前有效招聘岗位9000多个,累计招聘岗位16000多个,平均月薪在2000元以上,三分之一岗位月薪在3000元以上,包括世界500强企业在内的5000多家用人单位在网上发布招聘信息;37000多名大专以上的求职者加入了专业人员招聘网,已有数百名专业人员通过专业人员招聘网实现了新的职业生涯。
  招聘网程序比较完善,又拥有相当的信息量,为企业寻觅人才提供了有效途径。爱迪特设备管理有限公司人事部薛经理说,该公司因发展需要,需招聘5个岗位,共13人,在专业人员网一公布,就有24人应聘,等待回复7人,其中一人已被录用。这名37岁的工程师是去年邮政企业从常州引进的人才,因邮政企业不景气,他正准备跳槽,双方在网上一拍即合。长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人事经理陈萍表示,原来招专业人员大多找猎头公司,现在上“上海专业人员招聘网”,马上就有16人报名,个人情况良好,其中3人已准备录用。
  网站也有效地保护了求职者的合法权益。不少求职者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向用人单位送上辛辛苦苦准备好的求职材料,可招聘企业往往是有兴趣的翻一翻,不感兴趣的就随手扔进了废纸篓。专业人员招聘网以独特的互动功能,建立了一个犹如“一对一”“聊天室”一样的互动平台,供用人单位和求职人员在网上实时地对话沟通信息。求职人员的每一次应聘,网络都会及时提醒用人单位在15天以内必须回复应聘人员,及时作出不予考虑、邀请面试等回复,以及录用、不录用的意思表示,减少求职人员的被动等待时间。该网站还设计了相应的回避功能,提高了网站的私密性。
  不用挤进拥挤的会场,在网上与招聘企业的人事主管畅所欲言,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得到解答。在求职网寻找平等的就业机会,在网上寻找适合自己的岗位,已成了不少求职者理智的选择。目前,本市的网上招聘信息主要有三种来源:
  一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性招聘网站,例如无忧工作网(
www.51job.com
)、528招聘网(
www.528.com.cn
)等。这些网站通过向求职者和招聘单位收取费用获利,例如“528招聘网”虽然可以免费发布求职招聘信息,但是招聘单位必须缴纳费用才能获得求职者的住址电话等联系方式。
  二是公益性招聘网站,一般由政府出面设立,为引进人才和增加就业服务。例如上海劳动保障服务网(
www.83666.gov.cn
)的“专业人员招聘”栏目、外服在线(
www.efesco.com
)的“招聘求职”栏目等。
  三是许多企业在自己的公司网站上发布一些招聘信息,求职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求职意向,有针对性地访问一些公司网站进行查询。
  但有关人士提醒,网上求职要先查看招聘单位的简介,浏览其公司的网址。
  
三类网站提供招聘信息
求职途径多种多样
  
年轻人该如何找工作?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领导说,托熟人找工作只能是求职的一条途径,网上求职的出现正在改变人们的就业观念。现在,求职可以通过以下几条途径来实现。
  一、去学门手艺。经过产业结构的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对员工的素质有了一定的要求,求职者可以先到本市的职业培训机构学一门市场需要的技能。目前,本市已有480多家培训机构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要开展技能培训,培训中心与职介所联网。培训合格的求职者,基本上都能找到工作。
  二、到职介所寻找工作。最近,闸北区劳动保障局特地投资200多万元,在人口最密集的老北站地区设立公兴职业介绍所,使北站地区的求职者能就近求职。现在,从市到各个地区,都设立了职业介绍所,各用人单位大都通过职介所发布招聘信息。
  三、参加青年职业见习。近日,本市近80家企业又发出了青年职业见习基地招生信息,对于年轻人和大学毕业生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按市政府的规定,只有经营管理规范、行业的龙头企业,才能设立见习基地。去年,已有4000多名青年求职者通过见习走上工作岗位。
  四、上网找工作。为解决就业问题,市政府已开通了“上海专业人员招聘网”(
www.83666.gov.cn
),这是求职网的“正规军”。本市所有需要招聘员工的企业,都可在网上发布招聘信息,求职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应聘。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领导提醒说,通过上述渠道求职是有保障的。在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寻找工作有一点是可以保证的,即企业必须按照国家的规定,为求职者签订用工合同,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