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职知识

来自:解放日报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048

上海首例“产权移交”旧房改造竣工 厘清关系、理顺流程,成为“红砖楼”改造的关键一步

记者 舒抒
  仅用一年,位于徐汇区康健路341弄7—8号的“红砖楼”就完成了拆除重建改造,实现建成交付,标志着徐汇区再度刷新上海旧住房改造更新的加速度。
  昨天一早,居民代表在康健路341弄7—8号旧住房成套改造房屋交付仪式上接过新房钥匙。这一住房改造项目是上海首例“产权移交”改造的城市更新案例。
  康健路341弄7—8号居民楼建于20世纪50年代,是1幢3层砖木结构的职工住房,拆除前房龄已达70年。原建筑房型多为一室户或一室半的小户型,每层4—5户合用2个卫生间、1个厨房,居住空间较为局促。
  2000年后,居民楼就开始陆续出现墙体开裂、漏水、沉降、设备老化等情况,楼里电表箱时常跳闸,还曾引发自燃,火灾隐患严重。
  居民想要改善居住环境的想法越来越迫切。2023年,徐汇区将康健路341弄7—8号改造项目列入当年“两旧一村”改造重点,但“红砖楼”改造走的不是“征询—制定方案—签约—启动改造”那样惯常的流程。
  “红砖楼”曾是上海总工会干部学校家属宿舍。居民曾多次提出改善居住条件的诉求,但因该楼所处地块的权属关系复杂,改造长期未能启动。
  记者从房管部门了解到,一直以来,系统公房的成套改造推进存在难点。改造主体不明、资金来源归属难定等问题,时常让改造流程遇到瓶颈。厘清关系、理顺流程,成为康健路341弄7—8号改造的关键一步。
  在市住建委、市房管局和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的支持推动下,康健路341弄7—8号的改造出现了转机——房屋产权由学校移交至徐汇区属国企,由后者作为改造主体,徐汇区财政出资,改造“红砖楼”。这一“产权移交”改造,也成为“上海首例”,更为后续推进类似改造项目按下了“快进键”。
  但居民楼怎么改造还得看居民“满不满意”,改造方案设计和居民征询工作需要“两手抓”。
  徐汇区房管局局长陈扬告诉记者,一般情况下,老旧小区改造都是先完成方案设计,再征求居民意见,居民签约同意后外搬,但这样改造流程的时间线就会拉长。恰逢去年汛期即将来临,“红砖楼”的居民想到又要经历新一年的漏水、积水,改造意愿十分迫切。
  考虑到居民的实际情况,徐汇区房管局和康健街道大胆尝试,采取了“承诺方案外搬”模式,让居民外搬和房屋改造的方案设计同步进行。经过多次专题会沟通,康健街道将居民对改造方案的诉求进行了详细汇总,与徐汇区房管局条块联动,确保及时传达居民建议。最终,仅用时6天,康健路341弄7—8号一户一方案完成100%签约。2023年5月底,居民全部搬迁,改造工程正式启动。
  康健路341弄7—8号改造项目从启动到建成,用时仅一年,创下了徐汇历年来拆除重建改造项目的最快速度。
  陈扬介绍,一方面,此次拆除重建的建筑主体结构采用了装配式钢结构体系,整体预制率达到61%,比传统混凝土结构施工节约工期50%以上,1幢11层高的住宅仅用77天就能实现结构封顶。
  另一方面,市、区两级通过强化联动,让审批流程环环相扣,还形成“一周一例会,专人专项推进”的工作节奏,各部门跨前介入缩短了审批周期,从而使项目启动后一年内就顺利完成竣备验收。
  记者了解到,新建成的11层居民楼具备光伏发电、雨水回收、智能楼控等系统,达到了绿建二星标准;实行了全装修交付,居民购置家具后就可入住;注重适老化设计,配备了无障碍电梯。
  此外,新落成的小区还采取了开放式社区设计,楼栋底层设置了居民活动室等社区服务用房,沿康健路打造了带状口袋公园,为居民提供休息和社交空间,全面提升了社区居民的生活品质。
  下一步,徐汇区将全面推广康健路341弄7—8号的改造经验,围绕“三旧”变“三新”目标,以更快速度、更高质量推进“两旧一村”改造和城区有机更新,把“施工图”转化为“实景画”,让更多老旧小区居民早日过上新生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