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新人难留人也难――上海院前急救医生缺额近半
上周六(3月6日)一大早,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副主任顾璇和3位同事启程赶往山东滨州医学院,目标是招聘8到10名应届毕业生。在那边举行专场招聘会的机会,是与校方充分沟通后争取到的,急救中心上下对“招聘团”此行充满期待。据悉,解决院前急救医生紧缺的燃眉之急,被列为本市卫生系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点项目之一。
救护车多了,随车医生更缺
根据《上海市卫生发展“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全市救护车数量将达到500辆。在各相关部门大力支持下,这一目标提前实现,预计今年上半年500辆救护车就可全部到位。
110个标准化急救分站、500辆急救车,大大提升了上海的院前急救能力。不断攀升的急救需求,使去年“120”救护车的出车次数再创新高,突破了40万车次。如今,上海无论是救护车数量,还是急救业务量,都已稳坐全国城市的第一把交椅。
然而,每每面对兄弟省市同道们投来的羡慕眼光,上海市医疗救护中心主任郭永钦总说一句话:“天天如坐针毡!”
他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
按照每辆救护车配备6名工作人员,其中医生、驾驶员、救护员比例为1∶1∶1计算,要确保500辆救护车正常、有效运转,就必须有1000名随车医生,而目前1161名全市院前急救系统工作人员中,只有医生518人。换言之,除去退休、人员流出等动态因素,上海从事院前急救的医生人数至少必须增加93.5%。
眼下,因为人手紧缺,全市急救医生普遍处于严重超负荷工作状态:上班有点,下班没准,加班是家常便饭。据统计,2007年本市每名急救医生平均每月工作234个小时,超过标准工作时间58个小时,超时达到33.3%。
异地招聘,路越走越远
搭动车组火车再转长途汽车,单程超过12小时,长途跋涉赶往山东滨州医学院,市医疗急救中心分管人事工作的顾璇说:“有点无奈。”
近年本市临床类本科毕业生数量较少,而急救系统的工作性质比较特殊,以致本市院前急救系统录用本地的应届毕业生十分困难。数据显示,全市急救系统2005-2007年录用应届毕业生152名,其中本市应届毕业生只有12名,仅占7.9%。为了招人,“中心”网站常年挂着招聘启事,结果却总是“无人应答。”无奈之下,“中心”派人主动上门联系,将目标转向邻近的苏、浙、皖等省。然而,“这几年又不行了,时常空手而归。所以要向山东等地拓展!”
“除了做随车急救医生之外,你们还有其他岗位吗?”“如果年龄大了做不动,或是取得了主任医师的正高职称资格,有转岗机会吗?”每次面对应聘学生的提问,“中心”招聘团就“底气”不足:“机会很少,几乎没有。”
录用率较低,辞职率却较高――如今外地毕业生已占本市院前急救医生人数的一半,这支队伍始终处于不稳定状态。以市医疗急救中心为例,2005-2007年共签约外地院校毕业生101人,实际报到录用72人,但目前已有26人先后辞职,仅去年就走了18人,今年头两个月又有3人递交了辞职报告。
急救医生待遇需加“营养”
“先天不足,后天难补。”郭永钦这样概括院前急救队伍“录用困难、流失严重、队伍不稳定”的原因。
“先天不足,是由于这个行业的特殊性质。”郭永钦分析说,院前急救医生每天面对的病人各种各样,有各类传染性疾病患者,有精神病患者,有车祸、火灾、事故的伤者,加上“单枪匹马独立作战”的方式,注定要比医院的医生承受更大风险。他们不论刮风下雨,还是酷暑严寒,都必须紧急出车,以最快速度赶到各种复杂、陌生的环境中;他们要分担抬抱病人的工作,要完成维持患者或伤者基本生命体征、防止再损伤、快速安全转运等急救任务――“不仅需要过硬的技术,还要有充沛的体力,更需要具备超常的应变能力与心理承受力”。
但院前急救所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毕竟以心肺复苏、气管插管、静脉开通、创伤处理等为主,远不及医院临床技术“高精尖”。这就决定了院前急救医生的各类待遇难以“特殊”,他们的专业发展空间相对狭小,职称晋升机会较少等等。
为了培养合格的院前急救医生,本市建立了一系列培养规范:新员工先要接受3周集中培训,再在本市8家区级以上医院的急诊科跟班实习半年,随后到各急救分中心,由资深急救医生带领随车实习3到4个月,最后经严格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但在这个过程中,“素质好的小青年,常常会被实习的医院挖走”。
要扭转院前急救医生紧缺的局面,建立“保障队伍正常来源的培养机制”是关键。记者获悉,市医疗急救中心对此有许多设想,如将“院前医疗急救医学”的学历定为大专,借鉴培养乡村医生、全科医生的做法,定向招生、定向培训。有关专家还建议,对急救系统录用的非上海生源高校毕业生,在落户等问题上给予政策倾斜,让院前急救医生“引得进、留得住、有奔头”。
毕竟,“120”急救车是要救命的,一天也不能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