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5年来上海国际文化交流层次大幅提升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183

  上海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努力把上海建成国际性文化交流中心之一”,5年来,经过本市文化界和社会各方努力,演艺市场的中外文化交流格局已发生新的变化:文化交流的规模全国领先,文化产品“走出去”的比例逐渐提高,以引进内容、智力甚至财力为特点的中外合作创新模式,正在形成。5年来的变化说明,上海的国际文化交流层次正得到大幅提升。
  
  做大规模
  
  近年来,无论是上海市民还是中外游客,能从上海的舞台感受到,国际一流明星全球巡演频频来到上海,世界级名团名家经常光临献艺,此起彼伏的芭蕾、歌剧、音乐会、话剧、舞蹈,让观众的欣赏选择性大大提高,每年的国际性大型活动更是让城市散发着浓郁艺术气息。一年一度的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上海国际电影节、电视节以及旅游节、服装节等,已形成传统;各种国际性文化交流活动也每年更新,如去年举办的上海合作组织庆典晚会和第二届艺术节,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据市文广局统计,2005年,北京和广东引进国外及港澳台地区的文化项目,分别为292批次、4419人次和305批次、3488人次,派出项目167批次、2758人次和108批次、1833人次;上海同期引进文化项目为451批次、9054人次,派出项目215批次、3345人次;而2006年,上海的对外文化服务贸易总额,又比2005年增长了48%。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上海作为中国的国际性文化交流中心城市的地位,已经初步显现。
  
  模式创新
  
  近年来,引进国外艺术家合作创排文化产品,已经形成模式,如澳大利亚舞蹈大师墨菲执导《花木兰》,加拿大太阳马戏团首席编导黛布拉・布朗等人创排《时空之旅》等。通过这样的合作,上海的文化界拓宽眼界,以全球视野建立人才资源库和内容资源的利用渠道,大大拓宽了上海文化产品的市场范围。今年以来,在纽约外百老汇演出的中文版音乐剧《我爱你》和在上海大剧院演出的中法合作歌剧《卡门》,又为上海的国际文化交流添上了新的一笔。
  
  《我爱你》和《卡门》从制作到演出,不仅引进国外编创人员进行内容和智力的合作,还引进了国外的资金,并且都“返销”国外舞台。由中国演员主演的《我爱你》本月上旬起在外百老汇演出,受到了观众和媒体的好评;以中国演员为主演出、法方投入资金的《卡门》,也将于明年上演于法国最古老的奥朗日歌剧节。这种通过内容、智力和财力的全面合作,既“引进来”又“走出去”的新模式,还将更多地体现在上海的国际文化交流之中。如正在制作或筹备的舞剧《杨贵妃》、中文版音乐剧《悲惨世界》等,将陆续出现在国内外的舞台上。
  
  形成品牌
  
  上海在做大引进国外优秀节目规模的进程中,不但注重选择观众喜闻乐见的品牌,自身也在打造专业品牌。从2002年起,上海大剧院连续引进多部音乐剧,在填补中国表演品种空白的同时,积累了丰富经验,在国内形成了音乐剧运营品牌。同时,上海的文化产品“走出去”工作,也在锻炼队伍和扩大渠道的过程中,形成品牌。据统计,2005年上海加大“走出去”力度,全年文化贸易进出口总额比例为3.3:1,大大低于9:1的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文新集团旗下的上海城市舞蹈公司出品的舞剧《霸王别姬》、杂技剧《天鹅湖》在国际演艺市场已经形成知名度,各国的商业订单纷至沓来,这家公司也成为国家首批文化产品出口基地之一。
  
  挖掘潜力
  
  上海在建设成为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城市的过程中,尽管层次在提高,地位在提升,但仍然存在着巨大的潜力空间。上海实行文化产品“走出去”战略,仍缺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更缺少成熟的人才队伍和整体配套机制的支撑。大批国外优秀文化产品在上海舞台的展现,促使文艺工作者们提出了“我们拿什么来进行对等交流?”的思索。这样的思索,已引起了上海有关方面的充分关注,正在采取措施,进一步激发本地艺术家和社会各方的原创能量。
  
  目前,上海的文化演艺界正在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作积极准备。多年来上海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形成的人才队伍,将在世博会这个国际大平台上,充分得到体现和发挥作用。全市的文化队伍将在上海市委的领导下,抓住世博会的大好契机,朝着建设成为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城市的目标,步子将迈得更大更快。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