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市第九次党代会系列报道之五:上海民生与经济同步上行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今年上海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开局;同时民生殷实,走出了一条与经济发展一致的上升轨迹。据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上海通过加强收入分配调节,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特别是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加快完善基本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不断扩大基本保障覆盖面。民生水平的提升,有效刺激了消费市场的繁荣,助推经济结构的完善,最终实现与城市经济发展良性互动。
经济发展奠定民生基础
今年“五一”黄金周的“黄金”效益凸显,多样的商业业态让市民尽情品味消费的快乐。今后,百姓日常生活也会越来越方便:不论是搭出租车乘公交,都不用跑很远;出门上班可以笃悠悠,周围有多个地铁站点可供选择;身边的绿地和公园将会更多……1-4月,各种用于改善民生环境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1.8%,比重同比提高7.6个百分点。
在经历了连续15年两位数增长之后,上海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经济基础基本夯实,内涵增长条件具备。目前,全市方方面面围绕“四个中心”建设的宏伟目标,落实“四个率先”的要求,经济社会运行继续朝着中央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取得新进展。今年前4个月,三产实现增加值同比超过二产,再创2001年以来同期新高。
老百姓的“钱袋子”也更鼓了,一季度本市城市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6796元和4297元,同比增长15.8%和8.6%。
经济拉动就业快速增长
就业是民生之本;而从根本上说,经济增长是拉动就业的火车头。只有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上海通过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合理调整产业布局和经济结构,提高对就业的拉动能力。1-4月,全市新增就业岗位27.9万个,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非农就业4.9万个;城镇登记失业人数26.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2万人。
双困人员100%就业安置,“零就业”家庭100%实现“一户一岗”,社区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劳动者就业率达到96%以上……一场声势浩大的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正在浦东全区23个街镇推广。要成为“充分就业社区”,必须100%完成7项与就业有关的约束性指标。
当然,解决困难群众的就业问题,单靠经济增长的拉动是不够的,还必须辅之以特殊的扶持政策。目前,由上海市、区(县)两级政府出资购买保洁、保绿、保安等公益性岗位,今年已重点“托底”安置了近80%的岗位,为2600多名困难人群解决就业。
为共享发展成果提供保障
上海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在带来了充实效益的同时,也为百姓共享发展成果提供坚实保障。1-4月地方财政收入同比增长26.5个百分点,月度增幅已经连续第八个月超过20%。同时,上海财政关注和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体现“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和公共财政阳光”的理念。
去年以来,根据中央要求,结合上海的实际,市委、市政府经过统筹安排和总体部署,相继实施拟定了多项涉及民生的分配保障政策措施。去年,上海出台了关于调整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调整部分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增加公益性岗位报酬等四项政策,实施了针对部分协保人员的特殊援助政策,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统筹解决职工遗属的基本保障问题,建立城镇高龄无保障老人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少儿学生住院和门诊大病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这9项事关民生的社会保障政策让600多万市民直接受益。
今年以来,本市调整了老年农民养老金补贴标准,从每人每月75元提高到85元,受益人群超过24万。出台支援外地建设退休(职)回沪定居人员帮困补助政策,对近15万名补助对象发放补助款。4月1日正式实施的大学生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则惠及51万名学生。目前,本市各类社会保障制度覆盖的户籍人口已经超过1300万,力争到“十一五”末,户籍市民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要从现在的95%达到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