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不同人群分类服务 上海市多渠道提升就业稳定率
2000年至2002年净增就业岗位35万个,2003年新增岗位46万个,2004年突破60万,2005年达65万,2006年66.3万个新增就业岗位再创新高――本市每年的新增岗位数连成了一条向上的曲线。
但是,成绩的背后仍有深层次的问题亟待解决:据不完全统计,在新签订的劳动合同中,80%签约期仅1年,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未能做满1年。为了避免岗位数量“虚涨”,把实事办到实处,本市各级政府部门近年来不断开拓思路、创新工作方式、提高服务能力,多渠道提升就业稳定率。
分类服务:摸清市场供需
4050人员年龄偏大、技能单一且家庭负担较重,解困型就业援助仍然是他们最需要的服务;而2030人员要寻求事业的发展空间,职业规划、心理辅导、创业指导等发展型就业服务才是他们的主要需求。针对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本市各区县的劳动部门近年来一直在尝试通过“两条腿走路”,缓解就业的结构性矛盾。
针对4050人员的需求,各级政府通过政策扶持和财政投入继续完善托底安置服务。闵行区专门建立了“双困”人员就业基地,对录用“双困”人员的企业按一定标准给予岗位工资和社会保险费补贴;虹口区则通过居家创业中心,扶持建立了一批手工编织、家政服务类的家庭作坊式实体,重点帮助失业女性实现就业。
面对2030人员的追求,各个职能部门和相关机构着力帮助他们转变就业观念,提升就业竞争力。闸北区启动了专门针对青年人的“心智培训计划”,通过调整就业心理,帮助有技能的年轻人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目前已有3000余名社区青年在非正规劳动组织及公益性组织中找到了岗位。
建档回访:度身定配岗位
家住闸北区的袁家安是一名“双困”人员,今年1月被推荐到闸北区中医院做保洁员,但身体瘦弱的他,无法搬动医院的氧气瓶,两天后被辞退回家。
政府购买岗位送上门,但送上门的岗位未必适合。有限的岗位资源要充分发挥作用,必须提高人岗适配率。为此,不少区县以“精准”为标准,细化就业援助服务。闸北区推行的“职业介绍成功回访制度”,要求遍布全区200多个居委会的就业援助员对已经上岗的“双困”人员做到“每周一个电话,每月一次见面,每季度一次谈心”,从中发现问题,并及时加以解决,帮助他们安心就业、稳定就业。目前,该区“双困”人员的就业稳定率整整提高了30个百分点,达到了50%。
以专业的职场分析帮助失业人员找对岗位,这是稳定就业的有效途径。为此,上海推出了“就业导航图”,在上一期普陀区的“导航图”中,就详细分析了营业员岗位的职业前景:不但有每个商圈对营业员的具体需求,还介绍了各类营业员的收入来源。刚刚顺利成为某家电卖场销售员的胡女士告诉记者,正是看到导航图上“家电、通讯产品营业员一般收入在2000元左右,沟通能力强、客户基础好的销售人员月收入甚至可以过万”的分析,才下决心要做好这份工作。
搭建平台:激发创业活力
正在酝酿开业的小赵需要物美价廉的办公用品,拨打51621890创业热线,很快就在热线的会员单位中找到了一家二手商品经营者。一方得到相对低价的开业服务,另一方接到一笔不错的业务,双赢结果促进了两家微型劳动组织的发展。
尊重年轻人对就业质量的追求,本市各级政府部门积极鼓励他们自主创业进而开发出新的就业岗位,提高就业稳定率,并通过降低行业准入和创业融资门槛,实施开业指导、融资扶持和税收优惠等,为创业者创造宽松的创业环境。虹口区不但建立了集创业扶助、创业培训、创业实训、创业指导等功能于一体的开业园区,制定了涵盖创岗补贴、场地补贴、成果购买等各个环节的14项创业政策,而且还在2003年设立了300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以提供贷款担保或贴息,截至目前,已为680多家创业组织提供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