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增强精神文明建设 上海城 市文明"登高望远"
今年起,本市将大力推进1000所村卫生室改造工程,到年底,700所“红瓦白墙”的卫生室将成为郊区一道风景;21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近日完成了中医科设置,居民深受其益,中医药进社区将在全国推广;从2005年起,本市每年拿出3亿元专项转移支付资金,重点支持崇明、奉贤、南汇、金山等远郊区县义务教育,改造后的农村中学成为地区内最漂亮的建筑;30个具有一定规模、设施齐全的社区公共文化活动中心建在居民家门口,大大丰富了精神生活……
加大投入确保公益,创新机制激发活力,让老百姓更好地享受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各项公共服务;与之辉映,近年来上海精神文明建设也有新发展,市民素质不断提升,城市和谐社会“图景”频添华彩。
投入:聚焦民生
衡量一个城市文明进步程度,重要标志之一是看教育、医疗卫生和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厚度”。上海将政策支持和财政保障的重点向社会事业倾斜。
加大投入,促进公共服务均衡发展,拉平城乡“跷跷板”。本市加强初中建设工程于去年全面竣工,3年投入85.65亿元,使540多所相对薄弱的初中发生巨变:校园变美了、现代化设施齐全了、校园网连通了……城乡基础教育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曾经,浦东新区华林中学的老师想在课上用多媒体演示实验,要提前3周排队预约使用设备;如今,学校19个教室全部安装了多媒体设备,随时可进行电子化教学。
加大投入,更好地满足民生需求。本市投入14.3亿元,进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标准化改造。全市社区预防保健经费已达到每年每人40元,其中长宁、闵行区达到每年每人50元。据市城乡调查队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市民对市级医院急诊室改造和市级医院无障碍设施改造两项实事项目的认同率达到93%。特别是急诊室改造项目,在"中国上海"政府网站举办的市民网上评议活动中,项目得票数名列第一。
加大投入,确保公益事业健康发展。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3年前获得2亿元政府资金注入,成为政府委托的非赢利中介机构,对优秀文化项目进行资助。公益性、普及性项目成为基金会投入重头,如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徐家汇星期音乐会等,在基金会扶持下成为群众文化品牌项目。健全完善的群众文化服务网络,为市民群众就近享受文化成果创造良好条件。
创新:激发活力
如何以市场方式来"经营"社会事业,让各类资源能更好地发挥效益?
改革与创新,成为上海文化事业发展的"活力源"。如今,一部文艺新作的诞生,不只是传统的"编写、导演加表演",而涵盖策划、制作、营销、核算、推广等一系列市场元素,被放在"文化产业链"上来运作。如《时空之旅》走的是一条"以销定产"的市场运作新路,在500多场演出中"滚"出近6000万元票房;在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评选中脱颖而出的舞剧《红楼梦》等,为何叫好又叫座?借助上海城市舞蹈公司展开制作和营销使然。
社会事业发展如何与城市经济建设更紧密结合?新思路如泉水喷涌。
上海高校布局结构调整用创新手笔,将高校布阵嵌入城市发展"大棋局":复旦、财大、上海理工大学等高校就近拓展校区,成为杨浦知识创新区重要组成部分。同济大学在嘉定区安亭镇建汽车学院,将汽车学科优势资源与上海建设嘉定国际汽车城的战略融合起来。上海交大、华东师大入驻闵行紫竹科学园区,形成园区招商引资的磁力。海事大学、水产大学搬迁至临港新城,优势学科对接区域产业发展……
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目标,着力于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本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重医疗,转为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与计划生育指导"六位一体"的综合服务。如今,市民出家门步行15分钟即可就医,社区签约居民享受更加优惠的基本医疗服务,这都得益于社区卫生服务改革。2006年,全市已有17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全科团队服务,共组建全科团队958个。家门口的医院为老百姓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提升:素质更优
上海社会事业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相得益彰,使百姓生活质量和精神品质不断得到提高,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升。
本市已建各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近1000个;各区县图书馆、文化馆和博物馆全部向中小学生免费开放;150多位老干部、老劳模、老科学家等组成的"百老德育讲师团",和近500人组成的社会工作者队伍,活跃在街道社区---一系列公共服务,构建起青少年德育大格局。
上海文化事业拓展公众对文化资源的享受度,也提升了市民的精神品质。一年一届的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加速形成一个面向基层的文化磁场,为千百万观众奉上"精神大餐"。"东方讲坛"从2004年创设至今,走遍申城版图,深入机关学校、居民社区和田间地头,受到千万市民的追捧---先进文化在人民群众心田"润物无声"。
上海广泛开展市民践行公共道德实践活动,"知荣辱、讲文明、迎世博"的社会风尚如春风拂面。"不学礼,无以立",列入市政府实事工程的"百万家庭学礼仪"活动启动后,本市一批"礼仪讲师志愿者"与"礼仪活动志愿者",深入全市300多个教学点为市民讲授礼仪常识。本市还为社会各界搭建服务平台,公务员、白领、学生、外来务工人员、外国友人们纷纷加入志愿活动行列,守护公德、营造和谐,提升素质,共建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