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推出一系列行动坚定不移保护知识产权
13万册盗版非法书刊、272万张非法音像制品化为齑粉……“反盗版天天行动”,查处打击假冒伪劣商品……进入4月,上海以自己的一系列行动,彰显保护知识产权的坚定不移。毫无疑问,保护知识产权,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制度保障;毫无疑问,作为依法享有对智力劳动成果的占有、使用、处分和收益权利的知识产权,已愈来愈被人们认知:它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世界未来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知识产权的竞争。
继日前上海市知识产权联席会议办公室和市高院联合公布“2006年上海保护知识产权十大案件”,4月19日,在“4・26”上海知识产权宣传周前夕,市工商部门又正式公布一系列最新上海保护知识产权案例和即将推行的举措……
发布第二号《禁售通告》
3年前,上海市工商局曾发布《关于禁止在服饰和小商品市场销售“LV”等40件涉外高知名度商标商品的通告》,收效显著。昨天,市工商局决定在原《禁售通告》的基础上,发布第二号《禁售通告》。
自4月19日起,在本市服饰和小商品市场禁售带有“乔治・阿马尼”、“范思哲”、“古驰”、“劳力士”等20件涉外高知名度商标的商品。凡在本市服饰和小商品市场销售《通告》中“禁售商标商品”的,工商部门将以涉嫌假冒商标行为立案处理,对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去年,上海市工商部门先后组织开展“端窝点,防扩散”战役、“春秋行动”等全市性商标专项执法行动,始终保持对商标侵权行为的高压打击态势。工商部门共出动执法人员3万余人次,检查各类商品交易市场5000多个次,端掉窝点100余处;查处商标侵权案件2076件;案值在100万元以上的案件13件;没收、销毁侵权商品150万件(只)。
保护知识产权,需要打“组合拳”。上海市工商管理部门一手加大打击,一手抓规范。为了加强对服饰和小商品市场售假情况的长效管理,进一步提高市场主办者和进场商户自律管理的意识和能力,2007年1月1日起,工商管理部门已在全市服饰和小商品市场推行修订一新的进场经营合同示范文本。增加市场主办者和进场商户在商标专用权保护方面应履行的义务、责任和制约条款。明确市场主办者应当履行商标监管、防范售假的职责,对进场商户售假两次以上的解除合同、予以清退。目前,上海七浦兴旺国际服饰市场、上海亚太新阳服饰礼品市场等重点服饰和小商品市场已全部使用新修订的进场经营合同;本市其他服饰和小商品市场也有超过三分之一使用新修订的合同,有效增加了商户经营者们的行为自律。
打击仿冒国外商标,同时积极推进自主商标发展。市工商局副局长陈学军介绍,2006年全市工商部门通过加强宣传,上海商标申请注册数量持续增长。2006年全市共申请注册商标32681件,同比增长12.3%;截至2006年底,本市累计注册商标总数已经达到了11.2万件,比2001年增长了114.3%,创历史新高。
打击侵权,决不手软
震慑制售假冒侵权商标商品的不法分子,维护广大注册商标专用权人的合法权益。昨天下午,市工商局还正式公布了2006年度十大商标侵权典型案件―――
案一:沈某等生产销售假冒“大洁王”
沈红宝、沈银宝自2005年12月起,擅自生产假冒“大洁王”注册商标的干洗去污剂。案发时共查获假冒干洗去污剂1476桶(每桶1.6升),非法经营额达14余万元。2006年3月28日,奉贤区人民法院判决:被告人沈红宝、沈银宝犯假冒注册商标罪,均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缓刑1年,罚款3万元;赃物1476桶假冒“大洁王”干洗去污剂没收。
案二:“靖洋”第九分部销售假冒“ADIDAS”
上海靖洋服饰商行第九分部于2006年3月10日,从外省市购进一批假冒“ADIDAS”商标的服装并销售。案发时已售假冒“ADIDAS”商标的服装563件,金额16240元;尚有库存假冒“ADIDAS”服装1137件,价值29974元。工商闸北分局责令当事人停止侵权行为,没收假冒“ADIDAS”商标服装1137件,罚款人民币12万元。
案三:盛彬建材等生产销售假冒“MASTERTOP”
上海盛彬建材有限公司2005年3月27日起,受本案另一当事人胡增田委托,生产假冒“MASTERTOP”注册商标的耐磨地面材料24.475吨。至同年5月30日,盛彬建材已将20.5吨售给胡增田,非法经营额34700元;胡增田加价转卖,非法经营额41640元。工商奉贤分局依法对当事人分别责令停止侵权行为,没收盛彬建材尚未销售的假冒上述材料159包(计3.975吨),罚款人民币5万元;没收胡增田侵权包装袋20只,罚款人民币8万元。
案四:“稳轩”侵犯“三人”
上海稳轩工贸有限公司于2006年5月起,陆续将其购进的“三人”注册商标聚丙烯树脂的外包装拆除,换成标有“稳轩WX”商标的外包装销售,至案发已售12吨,共计非法经营额25.6705万元,非法获利9705元。工商松江分局责令停止侵权行为,罚款人民币10万元。
案五:“隆利孚”生产销售假冒“长城”机油
上海隆利孚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于2006年7月17日起,生产假冒“长城”注册商标的柴油机油。现场查获假冒“长城”柴油机油1033桶,用于盛装柴油机油的带有假冒“长城”标识的塑料桶467个,共计非法经营额16.7346万元。工商嘉定分局责令停
止侵权行为,没收上述1033桶柴油机油、467个塑料桶,并罚款人民币30万元。
案六:“福思”销售假冒“MOTOROLA”
上海福思通信科技有限公司于2005年7月28日,购进假冒“MOTOROLA”注册商标的对讲机(型号:GP88S)30台。至案发已以每台1930元的价格销售完毕,非法经营额5.79万元。工商卢湾分局责令停止侵权行为,罚款人民币5.79万元。
案七:“贝姿”销售假冒“Levi’s”
上海贝姿服饰有限公司于2005年5月购进一批“Levi’s”牛仔裤和T恤衫,并在置地广场、南方商城折扣店销售。经鉴定,当事人所销的共235件“Levi’s”牛仔裤、T恤衫均为假冒,非法经营额7.6315万元。工商闵行分局责令停止侵权行为,没收、销毁假冒“Levi’s”服装235件,罚款人民币15万元。
案八:“圣舟”侵犯“YSL”
上海圣舟羊绒制品有限公司于2006年1月1日起,在其生产的羊绒衫及吊牌上使用与法国伊夫・圣・洛朗公司在中国注册的“YSL”商标近似的“YSZ”
商标。案发时当事人共生产侵权羊绒衫2194件,已销售1657件,非法经营额人民币110.46万元。工商黄浦分局责令停止侵权行为,没收侵权羊绒衫537件,罚款人民币29.7万元。
案九:“鸿翔”生产加工假冒“大众”
上海鸿翔汽车助剂厂于2005年12月28日起,加工假冒“大众”注册商标的冷却液、制动液、齿轮油、D4机油、A4机油等商品。现场查获假冒“大众”的冷却液等3390瓶,用于盛装商品的带有假冒“大众”商标标识的空瓶13060个。至案发,当事人已销售假冒“大众”注册商标的冷却液等432瓶,非法经营额计12.264万元。工商闵行分局责令停止侵权行为,没收、销毁上述假冒冷却液等3390瓶,没收空瓶13060个,罚款人民币28万元。
案十:“摩奇”侵犯“咖啡伴侣”
上海摩奇食品有限公司自2004年12月起,擅自在植脂末产品外包装上使用与雀巢产品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咖啡伴侣”相同的商标。至案发,当事人共售侵犯专用权的产品121箱,非法经营额39298元。工商杨浦分局责令停止侵权行为,罚款人民币6.5万元。
“后襄阳路”时代,分类监管
一度襄阳路服饰市场以售“品牌”驰名。
保护知识产权,打击假冒仿制,襄阳路服饰市场关闭已十月有余,如今境况怎样?
下午1点,记者刚到淮海路、陕西南路路口,十来个男女拿着印满图片的纸牌,招呼着过往行人,“名牌包要吗?手表要吗?”
一位30多岁的中年妇女领着记者,沿淮海路往西走两三分钟,穿小巷、过铁门,沿着嘎吱响的楼梯上三楼,将记者带进了他们的“仓库”,只见十几平方米小屋里,四周货架上整齐地摆放着各式皮包,“GUCCI”、“LV”等一应俱全;另一间相连的屋里,一半卖鞋,一半卖衣服,仔细看,全是“名牌”。
一个多小时,记者跟随“黄牛”“遍访”10多家如此隐蔽的小店,所销无不涉及国际名牌。临了,“黄牛”还热情地往记者手里塞名片,名片上赫然十个字:上海襄阳服饰礼品市场。
面对如此情况,上海市工商局商标处处长邢冬生表示,“襄阳路市场关闭了,并不意味着对商标侵权假冒行为的监管就能放松,而必须在‘后襄阳路’时代,寻求到新的管理方式,更加侧重建立长效监管,更加注重解决环境、观念等根源问题,才能将这些‘黄牛’彻底打倒。”
假冒伪劣,露头就打。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邢冬生介绍,目前,上海市工商管理部门已经建立起协调、通报的联席会议制度,督察制度,巡查制度等,力求做到资源共享、提高效率。而在最新的2007年计划中,“上海已对市场监管提出‘分类监管’的理念,根据社会关注程度和售假严重情况把市场分为三类,分别实现不同距离的监管,工作的频率和力度也因市场售假的轻重程度来决定,以保证有限的执法资源实现高效能的行政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