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4月19日,上海安集微电子有限公司的知识产权专员小刘熟门熟路来到位于张江的浦东创新港,通过设立在这里的知识产权信息平台工作站,查询某款集成电路制造设备的专利申请情况。在上海,已经有一百多家企业像安集这样,借助信息平台提供的资源,渐渐走进“专利宝库”的大门。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统计表明:研发各环节中充分运用专利文献,能节约40%的经费和60%的时间。全世界目前已有6千万条专利文献,且以每年150万条的速度增长。要从海量的文献中选取信息“为我所用”,这对专利工作刚刚起步的大多数中国企业来说,难度不小。
如果说专利信息是“知识宝库”,那么一套分析功能强大的平台系统加之专人辅导,就是帮助企业进入宝库的“金钥匙”。去年4月起,上海知识产权信息平台应运而生,供本市企事业单位检索、下载,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各类“深加工”信息服务。上海电气集团、复星医药集团等企事业单位率先成为应用点。上海电气集团一家下属公司在开发某款新机器时,发现核心技术已被某欧洲公司申请。利用平台的分析软件,他们巧妙地找到了规避的“捷径”,并立即将新设计申请了欧洲专利。现在,电气集团又掏出了几百万元,准备进一步细化和完善该信息平台。
对于更多中小企业来说,有了专利文献却不知如何运用,是更普遍、更棘手的问题。因此,在高科技企业集聚的张江、杨浦、徐汇等地,信息平台以“工作站”的形式进驻园区。张江工作站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一年来这里三台电脑的使用率越来越高。像绿谷、微创等企业,知识产权工作上了轨道,要进一步制订企业专利战略,也喜欢来工作站请“老法师”帮忙,总觉得比自己检索更全面、更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