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海德"时代有多远 从科技获奖项目看上海 科技中长期规划起步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244

  去年,本市公布了《上海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其中重点聚焦的“四个上海”依次为:“健康(Healthy)上海”、“生态(Ecological)上海”、“精品(Advancedmanufacturing)上海”和“数字(Digital)上海”,四个英文字母的缩写为HEAD,本报曾以其谐音取名,用虚拟人物“海德先生”加以概括。
  4月19日颁出的2006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是“海德”形象诞生后的首次颁奖。从这些获奖项目中,可以看出《上海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布点走向。
  健康上海
  瞄准癌症,国内首例新药。由郭亚军教授领衔的抗肿瘤研究成果,夺得年度4项技术发明一等奖中的一项。这项由上海中信国健药业有限公司完成的获奖项目,诞生了国内第一个“人源化”抗体药物。它不再是源自细菌、病毒等的传统抗体,而是取之于人、用之于人。目前已取得新药证书和生产许可证,实现产业化上市。
  郭教授的项目,正属于“规划纲要”在健康上海领域所瞄准的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和恶性肿瘤三大疾病诊疗之一,“人源化单抗制备技术”又正是需要重点突破的关键技术。
  还有,上海交大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彭志海等完成的肝脏移植相关项目,可先移植血型不相容的“假肝”,两三月后再植入适宜肝脏,在国际上率先攻克了手术禁区。纵观此次获奖项目,生物与医药技术领域项目多达80项,比例超1/4。“健康上海”,在此次上海获奖项目分布中得到体现。
  生态上海
  海德生活,提前部分实现。“到闵行看生态楼”,已成不少国内外生态建筑专家的共识。作为今年获奖的“生态建筑关键技术和集成研究”的实体成果,这幢楼将超低能耗、自然通风、天然采光、健康空调、再生能源、绿色建材、智能控制、生态绿化等10大关键技术集成在一个建筑上,节能75%,再生能源利用率达20%,成为国内外同行研究的“标杆”。
  “生态上海”的背后,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今年获奖的此类项目还有,降低有害尾气排放的“汽车尾气三效净化催化剂”等。“规划纲要”在生态上海领域提出的资源再利用与环境污染控制、能源高效利用和清洁能源开发、生态科技工程三大方向,不少相关成果已呈“点上开花”之势。
  精品上海
  三头六臂,工业新机器人。要让机器人走进生活,工业机器人是开路先锋。由上海交大丁汉教授完成的工业机器人作业系统,犹如给机器人装上了功能齐全的“三头六臂”,还能根据实际需求自由组合。这样一来,机器人及其周边装备和控制系统的灵敏度和精确性都能大大提高。例如在应用较广的汽车焊接领域,以往的机器人往往会“笨拙”地出现“漏焊”,需要事后人工“补救”。而在现在这个全新的系统里,机器人漏焊的概率会大大降低。
  这个今年的一等奖项目,只是“精品上海”领域的一个例子。上海汽轮机有限公司完成的《超临界600MW中间再热、单轴、三缸四排汽凝汽式汽轮机》项目,是我国着力发展的大型超临界火电机组。在“规划纲要”里,精品上海的概念主要以制造业为主;但在设计、工艺、集成、材料等方面,许多关键技术尚未掌握自主知识产权,这方面仍需努力。
  数字上海
  一票换乘,系统世界首创。作为第一完成人,昨天,应名洪凭“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一票换乘’应用研究”项目获得科技进步一等奖。该项目在世界上首创性地建立了大型轨道交通网络的在线票务信息系统,及数据集中、实时、合理的精细清算体系,使上海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一举跃居国际领先水平,并可孵化出年产值几亿元的相关产业。
  没有智能型的交通管理,“数字上海”的远景不可想象。眼下,他们正在酝酿地铁和公交车的优惠换乘系统,还有面向世博会的“手机门票”等。从中长期科技规划看,15年内“数字上海”将提供高效可信的服务,使上海从信息港走向智能港。
  除了智能交通,智能城市安全也是“数字上海”开发的战略产品和功能。今年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上海市应急联动中心综合信息通信系统”,日接警容量达5万次,报警呼叫接入时间和指令下达时间均小于1秒。投入运行以来,有效处理了台风、火灾等应急事件。
  综观盘点:在健康上海方面,今年获奖的生物与医药技术领域项目有80项,占总数的25.9%;在生态上海方面,今年获奖的能源与环境技术、海洋技术等领域项目有44项,占总数的14.2%;在精品上海方面,今年获奖的自动化技术领域、激光技术领域等项目有30项,占总数的9.7%;在数字上海方面,今年获奖的信息技术领域项目有47项,占总数的15.2%。总起来算,这些明显的“四大上海”项目,达201项,已占获奖项目总数的65%。
  海德先生,身姿初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