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稳步推进科教兴市 树立和落实 科学发展观
乍一看,这款电视屏幕只是块有机玻璃,但一出画面,顿让普通电视“汗颜”:大白天日光照射下,屏幕高亮度,画面超清晰。上周末,这种平板显示技术同其他28个项目一起,荣登上海首批重大产业科技攻关项目榜单,开踢“临门一脚”,进行产业化攻关。两三年后,它们将投入规模化生产,为上海重大产业提升国际竞争力“助推”。
这只是上海今年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举措之一。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把求真务实作为工作着力点,把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作为上海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核心举措和关键所在,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形成合力、扎实推进,最大限度把“第一生产力”和“第一资源”能量释放出来,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1-5月,全市专利申请已逾7150件;创新含金量最高的发明专利授权量同比增加105%,占全国发明专利授权量的十分之一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达106.23亿美元,同比增加104%,占全市出口总额的38.56%……
认识,步步深化
2002年中国申博成功,上海迎来未来发展的大好机遇。此时,市委、市府领导却想得更远:要为国家作出重要贡献,要融入全国、服务全国,必须清醒认识上海的优势和不足,走创新发展之路;上海未来发展、和兄弟省市展开错位竞争,同样要求不断推动科技创新,改变原有经济增长方式,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如何突破“瓶颈”?唯有科教兴市,走通“华山天险一条路”。
未来发展,上海还有不少待破解难题:上海科技教育具有一定的优势,每年科技成果层出不穷,但真正能占领市场、成为产业“重磅炸弹”的却不多。还有疑虑和担心:科教兴市,怕“远水解不了近渴”;兴科兴教,难兴市……
要扎实推进科教兴市,必须集聚全市人民智慧,统一思想,提高对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重要性的认识。在市委领导和推动下,一场大讨论,去年在全市蓬勃兴起,终使科教兴市观念成为全市上下广泛共识。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就是充分发挥上海科技、教育和人才资源集中的比较优势;
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更有质量的发展。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是保证上海持续发展深思熟虑的谋断,审时度势的定位,求真务实的选择,是对邓小平同志“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落实,是对江泽民同志“人才是第一资源”论述的贯彻,与中央提出的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内涵完全一致。
科教兴市战略、政策、项目、服务平台设计等专题研究,在市委市府组织下相继开展。市委着手制订《上海实施科教兴市战略行动纲要》。20来页的《纲要》,前后修改12稿,还请部分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进行了30多次研讨。起草过程中,还收到180多个单位530多条反馈意见。一次次讨论、拟定、修改,推动着全市对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认识步步深化,最终形成共识。2003年12月,中共上海市委八届四次全会上,科教兴市被明确为推进上海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略”,《上海实施科教兴市战略行动纲要》顺利通过审议。
建好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人才资源服务平台、科技创业投资服务平台、信息服务平台和知识产权服务平台等五大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创新支持体系;实施重大产业科技攻关项目,全面提升产业能级;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建设创新人才高地,努力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上百万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人才……一一列入《行动纲要》。上海未来发展,诞生新“动力”。
工作,层层推进
“上海公共研发平台扩容了!”日前,当这个平台开始试运行时,很多人惊讶地发现,原来只有一网两库(大型科研设备设施协作公用服务网、国际技术标准库、科技信息和基础数据库)的研发平台,已包含了创业孵化等十大服务系统。很多企业老总兴奋地说:“就像1万元1平方米的房子与5000元1平方米的房子物业服务内容、水平不同一样,上海商务成本虽相对较高,但研发平台的建立,使企业减少创业成本,等于变相降低了商务成本。”
这个公共研发平台,是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决心转变政府部门职能后,由市科委牵头组织建立的。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不是科技和教育两家的任务,而是全社会之责,需要“无缝隙”推进,需要创新的机制和体制作保证。处在创新前沿的科技和教育推倒“围墙”,市科技党委和市教育党委合并成立市科教党委,发挥政治组织优势,融合创新资源。上周,市科教兴市领导小组又举行第一次会议,成立推进办公室和协调办公室,打破部门和行业阻隔,使全市形成合力。
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正在全市稳步展开,方方面面的工作层层推进:
科技界――“登山计划”聚焦信息通信、洁净能源、资源利用、交通管理等八大领域目标,启动未来移动通信技术、下一代网络技术、数字化医疗器械关键技术等22个优先项目。同时,上海科技以国家战略需求为需求,积极承担国家大科研任务:燃料电池汽车、信息安全、磁浮……
教育界―――“珠峰计划”实施新一轮重点学科建设,争取在若干年内,上海高校生命科学、海洋科学、建筑工程、纺织科学等学科接近或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奔腾计划”重点建设一批城市发展急需的学科,包括信息、汽车、材料、药学、经济、法律等学科,促进重点学科与上海主导产业、重大项目和社会发展相融合;
产业界―――国有企业兴起改制热潮,大电气等通过产权多元化,引进创新资源,激发创新动能。据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统计,今年以来国有企业挂牌交易额已达430亿元;
区县―――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聚集地,长宁区的多媒体产业、徐汇区的生物医药业、黄浦区的都市工业设计、浦东新区的集成电路……一区一业、一区一特、一区一高,蔚然出现……
千军万马,万众一心,上海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已经拉开大幕。
效益,不断显现
黄浦江、苏州河生态修复;清洁生产;新能源研发……今年以来,上海重大、重点科技项目立项出现新“亮点”:关注环保、关注能源、关注城市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使上海转变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体现出科学的发展观。市委、市府领导全力打造上海创新环境,吸引人才资源。5年前颁发的“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若干政策”(简称18条)在前两次修改的基础上,正在进行第三次改版,以进一步解放思想,推动第一生产力发展;《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知识产权的若干意见》(简称23条)正在落实中,实现了“专利转让后发明者可获一半收益”的“零突破”。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市委、市府领导在各种场合强调这一观念,并出台“引逼”政策,把企业推向创新前台:从今年起,拨出专项资金,启动重大产业科技攻关项目,全部由企业担纲,实行首席科学家制,有责有权。同时,在上海科技重大、重点项目领衔者中,企业已占半壁江山。
科教兴市战略实施半年多来,效益不断显现:
产学研联盟出现热潮,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上海高校已与中科院上海分院建立全面合作战略联盟,共同设立专项资金,双方实验室负责人和学科带头人互兼互聘,促进双方大型仪器设备共用、图书情报互通;双方将联合建立研究基地、联合进行科研攻关和建设重点学科,携手抢占知识创新的制高点。中科院上海分院、上科院与大电气、广电集团等开展技术创新战略合作。杨浦知识创新区将以复旦大学为“龙头”,汇聚10所左右高校,通过扩建、兼并、重组等方式覆盖全区,形成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和公共社区“三区互动”的格局,打造“都市硅谷”。上海海运学院将整体搬迁至上海临港新城,全面融入上海深水港建设……
科技优势逐渐爆发―――上海小型化超短超强激光突破100太瓦大关,进入国际前沿水平;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参与国际计划,破译黑猩猩22号染色体遗传密码;最新一期的上海科技进步奖项目,22%属于国际首创……
攀登是艰辛的,但一个信念始终是上海人民不懈的动力―――无限风光在险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