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上海发展 主动服务全国
“五一”过后,上海白玉兰远程教育网将在日喀则地区5个县开通。日喀则的藏语意思是“最好的庄园”,“白玉兰”盛开在“庄园”,为上海10年援藏增添新的元素。
岂止是“上海白玉兰”,笔者在日喀则市兜了一圈,“上海”两字不绝于眼:上海广场,上海家园,上海路,上海体育场,上海宾馆,因公殉职的上海援藏干部邵海云之墓……
觉察到笔者满脸惊奇,上海第三批援藏干部“班长”尹弘同志解释道:10年来,上海在日喀则援建项目有400多个,但冠以“上海”名字的实在是屈指可数。此外,上海援藏资金累积达6.1亿元,三批援藏干部有149人。鉴于日喀则是农牧大区,我们正加紧实施“安康工程”,让资金和服务注入寻常百姓家。
来到上海援建的扎什文化广场,见不少游者驻足于一排雕塑旁,可爱的藏族儿童不时用手摸了又摸,露出灿烂的笑,大人们则朝我们憨厚的点头致意。说起雕塑,干了10个年头援藏工作的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办的方城来了劲,他说:这广场上的雕塑是上海绿化园林专家精心设计制作的。还有“上海广场”上的象征藏汉民族平等的人物塑像,还有“上海体育场”上的“倒挂金钩”,人气很旺,都是出自上海的作品。扎什文化广场有西藏最大的电子显示屏幕,与国旗台、旱地喷泉、演出台组成景点,在绿树环抱中显得十分得体。广场地处著名的扎什伦布寺正门前,两者的中轴线相重合,江南园林特色加上藏族文化,为同胞营造了理想的活动环境。
看罢宜人的文化广场,来到新世纪绒毛有限公司,这是上海新四机机电有限责任公司和日喀则方面共同组建的,也是全国在日喀则的第一家合资联营的实业项目。据陪同的第三批援藏干部吕军介绍:后藏地区出口原羊毛,附加值低,牧民的“土产”换不了多少“洋财”。公司去年筹建后,就是冲着潜在的高附加值,当年产销、当年盈利,还吸纳当地就业人员50名。这些藏族同胞的“职业化”速度令人感佩,自觉改掉上班时间痛饮青稞酒的习惯,敬业爱厂。公司仍在提升“公司+牧户”的产业化水平,探索“输血”走向“造血”的援藏新路子,并且准备上马二期工程,修缮门面,招聘更多的当地同胞就业,实实在在地为农牧民增加收入。记者看到,黑乎乎臭烘烘的原毛,经上海机电设备的一道道自动清洗,变成洁净的羊毛,铺晒在院子里。
还有日喀则大礼堂、科技馆、希望小学楼、中专教学楼、贡觉林卡、CT诊疗室……一下午连续看了13个项目,“高原反应”上来了,头部发疼,脑子恍惚,两腿打颤,身体失重,如在云里雾里。同行的第一批援藏“老干部”张冶,带我们到地区人民医院吸氧。刚到院里,只听路上、窗户边接连传来“张院长”的招呼声,原来,张冶六年前在这个医院干了三年常务副院长。听到熟悉的声音,“张院长”的眼睛湿润了。
眼睛湿润的何止是张冶。据说,每一批上海的援藏硬汉,临走时接受隆重的哈达献礼,尚能谈笑风生,就在上车欲离的瞬间,突然泪作倾盆雨,相对无言,泣不成声……下个月,是上海第三批和第四批援藏干部的交接月,到时,又不知演绎出什么样的撼人场面。
“上海,是全国的上海”,身置日喀则,心在此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