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建绿驶入“快车道”
到今年底,本市普陀、静安的市民走出家门500米就能进入一片3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共绿地,全市有50%的公园向市民免费开放,本市城市绿化呈现“硬件”、“软件”一起上的态势,市绿化局8月29日召开绿化行业创建文明行业现场交流会,进一步推进创建工作。
作为创建文明行业的绿化建设“硬件”,到7月底,全市建成公共绿地828.65公顷,在建544.11公顷,完成了年初制订的建设800公顷公共绿地的计划指标,预计年内将建成公共绿地1400公顷。同时,还建成3000平方米以上公共绿地20块,建成单位附属绿地132公顷,居住区绿地111公顷。
到今年底,上海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将达7平方米,明年市区绿化覆盖率将达35%,实现建成国家园林城市目标;到2005年,内环线内的市民走出家门500米就能进入一块3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共绿地。
园林绿化超常规发展
从1994年开始,绿化建设连年被市政府列入实事项目,上海城市绿化建设驶入“快车道”,市区每年新建公共绿地200公顷以上,2001年新建绿地总量超过1200公顷,创造了历史之最。到2001年底,上海城市园林绿地面积已达14770.81公顷,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从1995年1.69平方米提高到目前的5.56平方米,市区绿化覆盖率也从16%提高到23.82%。
“九五”以来,上海园林绿化建设呈现超常规发展态势,城市生态环境面貌得到明显改观。全市新建世纪公园、黄兴公园、大宁灵石公园、曲阳公园、甘泉公园、古藤园等26座公园,全市公园总数达到125座。中心城区绿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延中绿地、太平桥绿地、徐家汇公园、凯桥绿地、华山绿地、古城公园等一批标志性生态景观绿地相继建成。新建面积3000平方米以上公共绿地39块。这些绿地、公园的建成,有效地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和提高了市民生活质量。
上海城市绿化与旧城改造有机结合,拆除陈旧住房、危房,对有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建筑则严格予以保护。延中绿地的中共二大会址、《中国青年》编辑部旧址;徐家汇公园内的高烟囱和百代唱片公司小洋房;太平桥旁边的石库门建筑,以及原有的古树、大树等具有文化价值的遗物,给新建的绿地增添了光彩。
市民积极参与绿化
上海这些年对绿化建设投入了巨额资金,市中心建设一平方米绿地投资一万元,其中90%资金用于单位和居民动迁。政府引导、多渠道筹资、多元化投入,是上海确保绿化建设资金的政策导向。
除了政府投资外,上海市民也积极参与绿化建设。曾有一位90多岁的老人给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写信,愿从退休金中拿出1000元钱支持绿化建设。得知此信息后,上海市绿化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绿化管理局、黄浦区人民政府、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联合发起了“绿化新上海,共建市民林”的活动。三个月里,400多名市民和企业参加了捐款,共募集资金16万元。主办单位用这笔资金专门在延安中路公共绿地辟建首块面积3000平方米的“市民林”,并将募捐者名字篆刻在石碑上以资褒奖。“市民林”的建成,既为上海市中心增添了一道宜人的自然风景,更成为展示上海市民素质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的一道标志性人文景观。
绿地建设带来良好效益
大规模的绿地建设给上海带来了良好的环境和经济效益。如果说上海已经走出了“水泥森林”,正在走进“绿色森林”的话,那么,新建成的块块公共绿地就是绿色森林中的璀璨明珠。
位于“申”字高架道路中心结合点的延中公共绿地,涉及黄浦、卢湾、静安3区,由19块绿地组成。为将这块市中心的“绿肺”建成一流水准的景观绿地,建设者采用了加拿大的“蓝绿”概念设计方案。该绿地一期2000年2月开始施工,当年6月底建成开放。整块绿地地形起伏、大树葱郁、瀑布飞溅、溪水淙淙,透露出秀丽的城市山林景象。
根据市气象局对延中绿地的测试表明,在七、八、九三个月间,绿地周围白天气温同比平均下降0.6℃,晚上气温同比平均下降1℃多。延中绿地的建设对缓解“热岛效应”已起到有效作用。
浓浓新绿使上海充满了生机,日益改善的生态环境更使上海经济发展“如虎添翼”。随着大型绿地的建成,绿地周围的房价急剧上扬,原来空置的写字楼也被租借一空;绿地成为市民新的聚集地,周边商业也随之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