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区域一体化――写在崇启通道建成通车之际�v二�w
崇启大桥开工建设以来,启东的百姓就在想,从启东到上海将来有没有城际公交?启东交通卡能否在上海使用?启东交通部门的解释令人兴奋:大桥开通后,启东将开往上海的省际班车增加到120班次,还将逐步开通到上海的城际公交,与上海的一些公交枢纽和地铁站接驳,明年三四月份还将在启东到浦东巨峰路的城际公交线路试点一卡通。祖籍启东的杨老伯,从小跟随一大群亲戚在上海打拼,近年来回启东养老的念头与日俱增。这与启东市委书记孙建华的想法不谋而合:启东正在从环境气候、生活成本、文化休闲、公共服务等各方面创造条件,打造长三角异地养老的承接地。
公交贯通、异地养老只是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缩影。崇启大桥的开通,为长三角一体化进程插上了翅膀。
北翼基础设施大为改善
2008年苏通大桥通车,加速了南通与上海的亲密接触。现在,沪崇苏通道又正式打通。然而,长三角北翼人的兴奋点还不止崇启大桥。
在崇明境内,目前以沪崇苏大通道建设为重点,正在推进三岛公路建设,提高配套水平,完善大交通一体化网络建设。在启东境内,正按照江海河联运、公铁水配套的要求,全力推进港口集疏运体系、宁启铁路、临海公路和省道改造工程建设。
在长三角北翼交通不断改善的同时,人们期待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继续推进。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是加快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条件。以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港口群为目标,长三角港口一体化发展规划正在共同编制和实施;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建设正在推进;沪通铁路,宿州至扬州、徐州至明光等高速公路正在推进;高速公路联网不停车收费系统(ETC)全联网、全覆盖将尽快实现;淮南—上海特高压输变电工程和“皖电东送”二期工程建设正在协调推进;“十二五”期间,随着南通—崇明岛—长兴岛—浦东五号沟天然气主干管网工程的推进,将实现沪、苏气网互联互通。
区域一体化步入深水区
区域一体化具体落实到一些市县,很多城市以“融入和接轨上海”等字眼来表述。启东市委书记孙建华明确提出要“更加注重发展理念、发展规划、功能定位与上海的全面对接,更加注重政策措施、市场体系、产业发展与上海的深度衔接,全方位推进与上海经济、文化、技术、人才等领域的互动交流”。
近年,一体化进程中出现诸多新亮点:今年初,上海、南京、杭州、嘉兴等4个城市的协调会办公室,与其他18个城市成员单位共同对长三角医保合作、金融合作、园区合作、会展合作等4个专题,以及长三角异地养老合作、物流合作和农业合作3个课题进行了验收评审。3月底,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在推进城市一体化进程中,除继续深化园区共建合作专题外,还新设高端商务旅游产品开发、物联网终端应用、港口发展、城市生活幸福圈、城市治理交通拥堵、进沪客运大巴快捷通行、知识产权协作、产业转移与承接利益分享机制等9个合作课题。
从长三角园区共建,便可领略区域一体化步入深水区的鼓点。长三角人明白这样一个事实,在转方式、调结构的背景下,由于土地、环境、能源、劳动力成本等方面的压力,“走出去”成了众多园区的共同选择。
于是,在长三角到处可以寻觅园区共建的身影。在南通,有一个占地5.24平方公里的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在海安,有一个占地2000亩的上海杨浦海安工业园;在江阴临港新城,出现上海漕河泾开发区的研发项目产业化基地。此外,两地合作还有嘉定工业区与江苏建湖、华谊集团与安徽无为、上海通用汽车与安徽广德……园区共建合作的模式纷纷呈现:资本输出型、管理输出型、梯度转移型、企业投资型、品牌输出型、异地园区—园区共建型、异地企业—园区共建型。园区共建,政府推动举措频现:搭建公共平台,建立资源配置、品牌联动、产业合作和信息共享的渠道;开展基础性研究,完善合作模式与机制;设立专项基金,给予更多优惠政策倾斜。
一体化进程消除“肠梗阻”
上海世博会举办前,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推进的世博旅游标识系统,让人尝到一体化带来的甜头。由协调会办公室牵头,制定有关标准、引导示范,结果吸引长三角16个城市开展世博旅游标识的统一工作。这是国内首个区域标准,得到国家有关部门认可。
一体化进程难在哪儿?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办公室总干事程建新如此分析:合作只有建立在共赢的基础上才能推进落实。比如,长三角开展水体污染治理,下游要想得到好的水质,必须给上游地区补偿,但是补偿标准如何确定?还有,跨区域工商执法、跨区域质量标准认定等都会使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出现 “卡壳”现象。另一方面,不能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同样会掣肘一体化。比如,在推进交通一卡通进程中,有的城市不惜承担损失而将新购的不兼容POS机系统撤换,就体现出一种一体化长远利益的考虑。
专家认为,当下还有许多方面要消除梗阻,畅通渠道。在科技资源共享领域,要共同开展新兴产业、环境保护、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领域的科技联合攻关;在市场信用领域,要推进企业加强信用管理,加大对信用服务市场的培育力度,扩大信用报告的使用范围;在金融领域,要加强农村小额贷款、科技小额贷款、再担保体系和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建设的交流与合作,加快区域金融机构的互设步伐,探索建设长三角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在跨省市行业资质认定、人才资格认定、异地投资等领域,要研究破除行政壁垒……这些,都是为区域内生产要素有序流动提供制度保障,确保深入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